我所在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种群动态和群落构建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我所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喀斯特植被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研究团队在林学期刊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IF2022=3.7,中科院一区TOP期刊,林学JCR TOP10发表了题为“Recruitment dynamics in a tropical karst seasonal rain forest: Revealing complex processes from spatial patterns”的学术论文我所郭屹立研究员为该论文通讯作者,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马瑞霞为第一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的资助。

广西弄岗国家自然保护区热带喀斯特雨林内植物种类丰富,而且因其特殊的喀斯特生境,具有独特的岩溶特性。多年来我所喀斯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形成及其稳定性、喀斯特生境的植物生态适应机制等方面研究并取得了系列成果

不同的生态过程机制可能会形成相同的空间格局,通过研究空间分布来推断潜在的生态机制仍是生态学面临的一项挑战。了解树木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作用是探索森林动态的关键,但目前还少有探讨喀斯特森林中成树和新增幼苗之间的空间格局和相互作用。基于此,该研究团队依托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公顷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森林动态监测样地,调查了2011-2021年的林木群落结构,选取了死亡、新增和存活个体数≥5020个树种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具有聚集分布格局物种的死亡幼、新增幼和成树的双变量格局以隔离为主,多数物种的死亡幼(新增幼)不聚集在成树周围;密度制约并不普遍存在于弄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样地存在密度制约的物种中,负密度制约比正密度制约的物种更多。通过研究证实一些优势物种的幼存活概率确实受邻域效应的影响,而Janzen-Connell效应并不广泛性存在;在促进条件下,成树周围的幼苗可能受密度制约的影响,相对拥有更高的存活率;弄岗样地的幼存活率普遍偏低,而成树距离大小并不是影响幼存活的关键因素。

对树木种群数量、影响因素和种间相互作用之间的相关性的深入研究,提高对物种丰富的森林群落动态的理解。因此,该研究工作有助于理解喀斯特地区森林种群动态与群落构建机制,同时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森林管理规划和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理论基础。

我所在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种群动态和群落构建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代表性物种的三变量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幼树在成树周边r处的生存概率分析)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78112723008447

 

此外,马瑞霞同学还在《生物多样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题为“桂西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幼树更新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我所郭屹立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文章链接https://www.biodiversity-science.net/CN/10.17520/biods.202225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12月23日 上午9:49
下一篇 2023年12月23日 上午9:5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