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寻找适合教师的科研是学校教育科研非常重要的课题。 今天我们不能不冷静地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不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做科研却没有真正达到科研兴校和教师成长。教师的科研是行动行为的科研,是以反思实践为己任的科研,是以教育教学为职场起点的科研。教师要通过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增加教育学的知识,改善自己的工作。 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总有不少让我们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这些现象后面,是否潜存着某种契机和一些可利用的资源,或者潜藏着某种危机与误区?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反思,加以研究,来彰显事物的本来面目。天天反思,天天会有新视角,天天会有新收获。我们说,教科研写作需要教师具有较为厚重的文化积累,那么,教学反思之余的资料收集等工作,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无疑是很值得提倡的。 学校科研部门要引导广大教师博览群书,系统学习理论,广泛吸收养分,补充最新知识,增加和更新知识积累,提高教科研水平。要使读书成为教师急需去做,并且要持之以恒的一件事情。“腹中有书气自华”,教师博学多才,学生耳濡目染,将为学生刻苦攻读,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作为教师,应该把学习当成终身的事情,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与学生一起成长。 我们现在要求教师课后写好教后记,也曾组织教师进行过教学反思的活动。它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和教研素材,为教科研提供有力的例证,很值得肯定,并且要坚持不懈。教师每天都在从事教研教学工作,新鲜感和好奇心可能会逐渐消退,难以怦然心动。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去开辟新的思维空间,去探索新的奥妙。 二、学校教科研不能是应景之作,要切合教学实际的需要,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教师的教学实践是开展教学研究的平台和土壤。一个教师,一所学校,真正有价值的教研课题绝大多数是来自教学实践。对于一个普通的教师来说,上好一堂课,就是一次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积累经验是一个很好的教研途径。教师在选择课题上,应该着眼于小问题,比如: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进行课堂提问,如何让学生质疑,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等等。随着研究的深入,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再来重新确定你的研究课题。我认为:只要这个课题有助于教学,它就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只要你持之以恒地去做,就会有所收获的。这点认识虽也在学校领导层面上得到认同,并且一再予以强调,但是并没有深入人心。今后,切实加强这块工作的指导和落实,实在是很有必要的。 其实,我们在教学工作中,都会碰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不少教师也时有所思,时有所悟,时有所议。可是他们很多的感悟往往属于“经验式总结”,而这种的建构也往往是片面的、局部的,它总缺少一种理论的支撑力量。而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和深入,教学内容的越来越开放,也就更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 三、学校科研要加强对教师的引导 教师应具有三重身份:学习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学校管理者以及广大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和自己都看成“发展中的人”,把教师自己和学生的发展提高结合起来,用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的眼光和身份去学习、探索和实践。只有教师有内动力,不断学习,自主钻研教学规律,才有可能影响学生自主地学习和钻研;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教师何以才能成为研究者?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这是因为教师成为研究者具有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功能,是使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幸福之路”;教师成为研究者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使学生走上全面发展的健康之路;教师成为研究者具有发展学校的功能,有助于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教师成为研究者使教师具有了教育者、研究者和学习者的多重身份。 教师怎样成为研究者?教师的教育研究主要是通过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自我观察、内省、反思与探究,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的研究。因此,反思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起点,问题的求证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本质。 学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研管理的目的是要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如果我们从教学管理的难点、热点、困惑点入手,为教学和教研发展构建一个更广阔更富有生命力的共生平台,那么学校的工作才真正是做好了。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