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超融合跻身中国前三,背后的大势、胜势和升势(浪潮 超融合)

毫无疑问,过去几年超融合在中国市场的火爆程度不亚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自2013年超融合概念首次在中国出现;到2016年中国迎来“超融合元年”;再到最近这5年超融合开始广泛落地千行百业,不到十年时间,超融合就完成了技术与市场“鸿沟”的关键跨越。

IDC的数据显示,未来5年中国超融合产品市场将保持12.3%的复合增长,其中2022年市场规模达到160亿元,同时政府、金融、企业、教育市场需求占比将超过66.6%。

事实上,超融合之所以如此“受宠”,背后的原因在于,超融合正在成为软件定义时代下承载企业业务创新的关键支撑平台;此外,随着企业上云的加速,“上云就上超融合”也逐渐成为企业的共识,而这也让超融合成为了企业混合云架构当中的重要选择。

浪潮超融合跻身中国前三,背后的大势、胜势和升势(浪潮 超融合)

而谈到超融合,就不得不提到浪潮。根据IDC日前发布的《2022Q1中国软件定义存储及超融合市场研究报告》,2022年第一季度,浪潮超融合销售额同比增长86.3%,近8倍于业内平均增速,市场份额更首次跻身中国前三,并在政府、金融、企业、教育、医疗、能源交通等多个行业实现了规模化销售。

那么,在“门派林立”的超融合江湖中,浪潮超融合凭什么能“三分天下有其一”?其所打造的超融合解决方案,与其他对手究竟有何不同?更为关键的是,在未来的超融合市场中,浪潮又将如何持续完成对市场的创新和引领,并实现登顶中国超融合市场第一的目标呢?

大势:“上云就上超融合”背后

可以看到,超融合是过去几年数据中心和基础设施领域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自诞生以来,超融合几乎很快就赢得了市场各方的认可,并从一个相对较小的应用领域,逐渐成长为目前企业构建软件定义数据中心,乃至未来实现混合云管理架构中一个重要的基础设施支撑平台,其背后高速发展的驱动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做观察:

浪潮超融合跻身中国前三,背后的大势、胜势和升势(浪潮 超融合)

浪潮数据总经理蒋永昌

一是,从技术演进看,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以及混合云、大数据、边缘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超融合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演进。一方面超融合架构提供了一种“搭积木”或者说模块化的方式,它把服务器、存储、网络、虚拟化资源和端到端的系统管理和操作管理功能集成在一起,让企业有了更好的业务创新支撑平台;另一方面,超融合还在不断演进,包括针对异构计算的融合,云和云原生的融合以及实现对混合多云的管理等等,这些新的技术能力都为企业实现业务扩展和确保更大业务运营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是,从市场需求看,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如政府、金融、企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客户也正通过云计算、大数据、5G、物联网、多元算力、海量存储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创新,来支撑业务、应用创新,加速数字化转型。其中,选择开放、融合、敏捷、智能的融合架构技术路线成为这些行业客户的主要选择,而经过多年的技术演进,具备快速上云、极简部署、易于管理、成熟稳定等特性的超融合,也因此受到了市场的青睐。

IDC的调查报告显示,有67%的企业受访者考虑或正在使用超融合构建数据中心。Gartner的调研数据也显示,2023年将有70%的政府和企业采纳超融合基础架构。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未来企业基础架构的建设乃至重构中,“上云就上超融合”可以说已成为整个行业的共识。

三是,从政策驱动看,目前国家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也为超融合的发展“添了一把火”。其中,《“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中就明确要求要以“软件定义”赋能实体经济新变革;此外,《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方案》中,明确提出“加大服务器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分布式计算与存储、数据流通模型等软硬件产品的规模化应用”等;而工信部《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也提到,未来的新型数据中心必须以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以智能升级、融合创新为导向,构建具有高技术、高算力、高能效、高安全的特征的新型基础设施。在此过程中,超融合基础架构都能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对此,浪潮数据总经理蒋永昌“感同身受”。他说:“超融合天生具备的标准化、模块化的技术创新确实给企业带来了很多的优势,再加上目前国家政策的推动,这也让浪潮超融合产品保持了快速增长,并在过去8个季度中的增长率实现了一路领先,可以说现在超融合市场的发展正迎来天时、地利和人和。”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技术演进,市场需求,还是国家政策角度看,超融合系统凭借着稳定性、可靠性和易用性方面的不断进步,同时软件方面也实现了持续的迭代和升级,这就使得超融合在政府、金融、交通、能源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践,不仅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中,更在国家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胜势:浪潮超融合的沉淀与释放

我们常说,机遇往往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因此,不要惊讶于浪潮超融合在市场中的优异表现,而要追问的是,为什么是浪潮在过去8个季度保持了市场增速第一,并率先跻身中国超融合市场份额前三呢?

蒋永昌告诉我,早在2008年浪潮就开始投入云海业务;2010年正式发布了“云海战略”;2014年,浪潮又开创性提出了“硬件重构 软件定义”的融合架构技术理念及其三步走的技术路线,指明了数据中心体系结构的发展方向,而过去几年大量的业务实践,更让浪潮超融合在各个方面都有了丰富的沉淀和积累。

浪潮超融合跻身中国前三,背后的大势、胜势和升势(浪潮 超融合)

客观地说,超融合这个市场经过前期的市场培育后,其实今天也走到了一个爆发的时刻,而浪潮超融合无论是在技术理念、产品能力、生态能力以及供应链能力方面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形成了“正循环”的发展,这也正是浪潮超融合“厚积薄发”的一个重要体现,具体而言:

首先,在技术理念方面,基于“硬件重构 软件定义”的融合架构技术理念,浪潮无论是在前沿技术研究方面,还是在具体数据中心的实践中,在业内都处于领先的地位。其中,在硬件重构方面,浪潮已经实现了CPUFPGAGPU、xPU等各种计算、存储和网络加速单元的高效协同,并通过高速网络实现了计算与存储设备的分布式互联;在软件定义方面,通过浪潮云海软件实现了管理调度平面和基础设施层面的分层解耦、统一资源组织模型和标准化可编程接口。在可重构的硬件基础上,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实现软件定义计算、软件定义存储、软件定义网络等,实现数据中心多场景的按需定义、智能调度。

确实如此,过去几年浪潮超融合在核心软件能力方面就实现了很多的突破。以虚拟化软件的性能为例,2020年国际权威标准性能评估组织SPEC发布了SPECvirt_sc2013性能测试结果,浪潮云海虚拟化InCloud Sphere位列Intel两路服务器虚拟化软件性能测试成绩全球第一,并以4679分打破了尘封四年的世界纪录。再如,基于浪潮打造的数据中心管理平台,浪潮超融合也实现了对其他超融合平台的“纳管”,可以说浪潮通过技术上的持续创新,实现了对新一代超融合的重新定义。

其次,在产品能力方面,浪潮超融合产品秉承浪潮数据中心融合架构技术理念,面向云计算场景化,基于云海软件、全球最全算力平台,形成了业内最全的超融合产品线,如计算密集型、计算存储均衡型、存储密集型、应用创新型等,而这恰恰也形成了浪潮超融合在市场中的差异化产品竞争力。

“目前在算力平台方面,浪潮超融合支持包括Power、ARM、X86以及AI等在内的异构计算平台;在硬件底层能力方面,从系统、整机到部件,乃至BMC和Chipset,浪潮也掌握了关键的技术;更关键的是,在业内浪潮还有着更好的(南向)土壤,让软件能力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具体的业务场景中去;此外,面向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乃至在网络层面,浪潮很多新的技术验证也都在探索与创新,这些能力都为浪潮超融合的产品和方案的创新夯实了基础。”蒋永昌说。

最后,在生态体系方面,通过发展产品技术伙伴、行业应用软件伙伴、交付服务伙伴三类生态伙伴,形成以浪潮超融合为核心的云图生态圈,为行业客户提供软硬一体化、可交付、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行业系统性解决方案;此外,浪潮标准化超融合产品提供的交付能力能够帮助ISV最大限度地节约交付成本;不仅如此,借助浪潮全球领先的算力供应链、遍布全国的销售与服务体系,浪潮超融合也实现了在政府、金融、企业、教育、医疗、能源交通等多个行业的规模化销售。

蒋永昌表示,过去几年浪潮超融合一直在推进和完善交付和服务能力,形成了三级服务体系,并且能够覆盖到国内区县级市场。其中,“L1”是技术服务商体系,通过技术认证和赋能以及工程师培训等,为产品和方案交付奠定基础;“L2”是浪潮打造的自身的面向关键行业和大型行业的交付团队体系;“L3”则是浪潮超融合内部的技术保障团队体系,这个团队聚集了研发领域的高手和骨干,由资深架构师组成,主要解决超融合技术领域的各种“疑难杂症”,为超融合产品和方案的交付提供更为充足的保障,同时也能更好地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

不难看出,技术和架构层面的创新和领先,产品和方案能力的全面和丰富,以及强大的生态和完善的交付服务体系,无疑是浪潮在激烈竞争的超融合市场中“脱颖而出”,并跻身中国市场前三的关键所在,可以说这为政企数字化的转型和升级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更引领了超融合市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普及落地。

升势:目标剑指中国超融合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浪潮在超融合领域的探索与创新可谓“从未止步”,这不仅实现对新一代超融合系统的价值重构,更重新定义了超融合未来的发展之路。

可以看到,随着超融合的快速发展,超融合的技术创新也正在架构层、混合多云资源层以及应用交付层实现快速的升级,由此才能实现资源的动态适配、应用持续交付和企业级一致性的服务和管理,最终满足企业在新时代下的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浪潮数据云计算产品总监庞慷宇表示,正是基于这样的洞察,浪潮超融合在去年提出了新一代超融合的定义,并围绕“异构算力融合,云与云原生的融合,混合云多云管理的整合,多样性底层计算平台的整合”等四个维度展开了全方位的创新。

第一,在异构算力的融合维度,浪潮超融合积极探索利用网卡、FPGA等多种算力单元承载不同的应用场景,并率先发布了全分布式的SDN网络SmartFlow,目前已把Smart Flow应用到了分布式存储的卸载和网络卸载之中。

第二,在云与云原生融合维度,浪潮认为容器也和AI一样,本身也有场景之分,一种是容器推理场景,另一种是容器训练场景,为此浪潮新一代超融合在业界首创了一个既能支持虚拟化云,又能运行容器应用的平台,容器不是跑在虚拟机上,而是直接运行在超融合一体机上,即每台超融合一体机都可以单独部署虚拟机或容器,两者是完全独立的。简单理解,浪潮把容器也变成了类似虚拟机一样的操作,完全实现了容器和虚拟机的平行式整合,更好地支撑了用户容器化场景的应用。

不仅如此,在即将发布的新版本中,浪潮超融合还整合了安全资源池,把安全类的产品也放到了超融合管理的的体系之中,依托安全资源池能够给客户实现非常细粒度的病毒防护、给系统做免疫,实现系统安全隔离等等功能。

第三,在混合云多云管理维度,目前超融合已经成为了实现标准化、模块化、一体化的“开箱即用”私有云建设中首选,而在超融合一体机的管理过程中,浪潮超融合也推出了更加轻量化的云管和底层的云网一体化的统一设计,在这种设计模式下可以让用户快速地承建起它的私有云。“依托这套轻量化私有云管理平台,我们给更多的用户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上云方式,不仅能够全面满足他们的实际生产需求的场景,更帮助他们实现了上云的自由。”庞慷宇说。

第四,在多样性底层计算平台整合维度,随着超融合的深度发展,其在应用场景方面也面临着多样化的挑战,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解决这种难题。据浪潮数据云计算研发总监颜秉珩介绍,为此浪潮还在软件定义的计算、存储、网络等方面持续创新进一步提升超融合的能力,把超融合真正打造成企业上云的坚实底座。

应该说,在这背后不仅是浪潮超融合与时俱进、积极响应用户需求的最新举措,更是它始终把握整个超融合市场需求的变化,在技术和产品上保持高强度自我迭代和进化的重要印证。

浪潮超融合跻身中国前三,背后的大势、胜势和升势(浪潮 超融合)

在此背景下,蒋永昌判断指出,未来服务器厂商会成为超融合这个领域的核心玩家,关键的原因是超融合市场比拼到最后,就是高度标准化和混合模块化,其市场发展的路线也会和服务器市场一样,而浪潮超融合依托技术创新、产品方案能力、生态以及服务交付体系构筑出来的全新竞争力,希望到2024年能够实现登顶中国超融合市场第一的目标。

“浪潮超融合冲刺中国市场第一,其实是很早就定下来的一个目标,这里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量,从浪潮自身发展看,浪潮的服务器业务已跃居全球第二,AI业务全球第一,而浪潮超融合经过十多年的沉淀和积累,要争做市场第一,不仅是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浪潮数据中心战略布局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此外,从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看,今天超融合已经成为基础设施云化、边缘计算云化首选,越来越多的用户也正在把核心业务部署到超融合为基础架构的云上,而浪潮超融合通过软硬一体化产品和解决方案,也能够更好地为这些用户提供更有附加值的服务,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当然,从更长远角度出发,浪潮超融合也希望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把产品竞争力持续地实现提升,为今后能够走向全球打下更为牢靠的基础。”蒋永昌最后说。

全文总结,在中国超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浪潮超融合可以说既是市场的探索者,也是落地的实践者,更是未来的推动者。而现在,浪潮超融合也正以前所未的创新力、产品力和爆发力,以及冲刺中国市场第一的新目标和新愿景,加速数据中心基础架构向超融合方向的转移,这不仅会推动更多的中国企业实现“上云就上超融合”,同时也将会成为浪潮超融合未来持续保持胜势和升势的关键所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4月19日 上午9:35
下一篇 2023年4月19日 上午9:5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