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科技创新的系统布局(构建科技创新新格局)

继续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需要我们拿出更多的智慧、定力和勇气,既要继续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础工作,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积累与突破非一日之功,也要拨开迷雾,正确找到以四两拨动千斤的支点,实现以科技创新的成果反哺和驱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解盘年中经济——智说(6)

吕佳龄 王晓明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动力来源。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持续培养和建构面向未来的科技竞争实力,做好科技创新的系统布局,同时又能逐步解决当下迫切的“卡脖子”问题,是我国科技创新新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科技领军企业是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上半年,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政策导向主要围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优化基础研究资源配置、支撑区域创新发展和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展开。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的优化组合,形成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等在内的体系化格局。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以“四个面向”为原则布局科技创新资源,通过形成战略性原创性的重大成果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国家经济持续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和确保国家总体安全;另一方面,切实发掘科技型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组成部分所具有的创新能力与潜力,以企业为支撑点形成创新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循环反馈。

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将科技领军企业“纳入”国家创新战略和创新政策的总体设计,通过诸如调整与改革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协同设计激励企业创新的财政与税收政策以及建立由企业牵头的创新共同体等,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必需的动力机制、政策框架和制度保障,实现以功能互补互嵌为基础的创新协作,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应明确和加强中央财政对他们的扶持引导作用,培育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和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实现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

近两年来,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2020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中,基础研究占比首次突破6%,“十四五”规划更是提出这一占比要达到8%的目标。根据近年来数据,在我国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中,来自中央财政的经费已经达到80%以上,在这样的情形下,地方财政和社会资本无疑成为挖潜的重要途径。基础研究怎么投?一是需要明确基础研究资源布局的方向和重点,强调拓宽对基础研究概念的理解,将基础研究活动和技术与产业创新所必须解决的机理原理问题结合起来,在资源配置与政策导向上有意向定向基础研究倾斜。二是加大地方财政对基础研究投入规模,同时通过中央科技转移支付等政策工具放大财政对社会资本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三是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活动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投入科技创新活动,产出高附加值、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需要国家政策上提供发展的远景和预期,例如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持续稳定发展。

系统布局加大对未来产业的培育力度

以量子信息、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为标志性技术的“未来产业”首次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与此密切相关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型新基建、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及创新生态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培育新的增长点。《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的出台,明确了技术成为生产要素的身份和属性转化。实现技术要素资本化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即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需要明确的是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形式上是对市场经济内容的丰富和完善,结合上述发展未来产业、助推未来产业的布局来看,其实质仍在于国家在创新基础制度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上发挥基本作用。因此政府必须在规范市场行为、保护知识产权和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加速优化资源配置和培育未来产业都不能忽略区域差异性,这不仅是由我国广袤的国土面积所决定的,更取决于区域间极大的发展不平衡和地区特性。这种对差异性现实的尊重体现在对科技创新活动与资源的布局上,更体现在如何规划和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远景目标上。根据中央部署,一方面“继续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我国具有创新策源能力、经济影响能力和竞争决胜能力的创新极;同时就支持区域创新发展的政策与落实机制也应在中央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在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同级政府部门职责划分以及不同政策之间实现功能协同等方面,作出清晰的规划。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区域发展应当也必须建立在立足区域创新实际需求、尊重区域资源禀赋、发挥区域优势的基础上,避免过去以及至今数年间普遍存在的到处都在上马新能源、光伏和芯片项目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现象。

创新科技研发的组织方式和支持机制

环顾2020年以来我国和世界其他创新发达经济体在科技创新资源与活动方面的布局,显而易见,新冠肺炎疫情都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前提,也是决定着科技创新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最主要变量。科技对疫情防控所起到的近乎决定性的作用在被不断证明。我国在疫情暴发最初由于中央政府的快速反应和及时决策,使疫苗研发、诊断试剂研制与药物开发等得以在最短时间内布局并获得令世人惊叹的进展。新冠疫苗研发是典型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行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成功案例,在国家需要的紧急关头发挥了“战必用我、用我必胜”的作用。而新冠疫苗研发的组织实施过程,对我国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也贡献了重要经验:一是在充分发挥不同创新组织各自角色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实现了功能协同,没有出现罔顾合作双方基础条件不匹配而人为“拉郎配”的局面。二是在选择支持对象和在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主管部门以及相应的资源配置过程充分运用了“揭榜挂帅”“里程碑”等新型科技攻关任务的遴选与支持机制。这是通过实践为这些尚在探索中的改革措施赋予具体的成功的经验,通过在“战时”状态下就明确战略、聚焦任务、简化流程、协同行动等,建立起一套针对科研攻关活动的体系化的工作方法和组织管理机制,而这对于审视和优化在常规状态下的科研攻关活动管理,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国内疫情在大体稳定的背景下仍然存在局部偶发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整体恢复稳健运行尚需时日,同时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需要我们拿出更多的智慧、定力和勇气,既要继续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础工作,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积累与突破非一日之功,也要拨开迷雾,正确找到以四两拨动千斤的支点,实现以科技创新的成果反哺和驱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7月17日 上午9:37
下一篇 2022年7月17日 上午9:5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