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老年群体的“急难愁盼”,努力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安的幸福愿景,一直是基层养老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平江街道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做精苏式生活典范”,从服务多样化、资源整合化、对象分类化等方面着手,积极开辟“苏式养老”新途径,探索出一条“原居安老”的新路子。
坚持体系构建 为养老服务添翼
截至今年上半年,平江街道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43983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9.88%,老龄化程度较高。不离亲、不离家、不离群,在家门口安享晚年,是许多老年人最朴素的愿望。
平江街道按照南、中、北3个区域,集约利用优势资源,串联功能区域,不断完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助餐配送”四级养老服务体系。目前,该街道已建、在建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有3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4家,助餐点8家,助浴点4家。老年人助餐、配送服务覆盖全部23个社区,覆盖率达100%,日均服务老人1000余人。
“我们组建了一支以全科社工、专业医师、养老服务员、志愿者、网格员为班底的‘暖心拐杖’养老服务队,定期开展‘敲敲门’活动,为老人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慰藉、身体康复等服务。社区内部还设卫生服务站,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轻松享受健康体检、基本医疗护理、用药提醒、取药等服务。”梅巷社区党委书记顾辰晏说道。
平江街道梅巷社区获评“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为其他社区树立标杆。
聚焦刚性需求 为养老服务赋能
66岁的汪燕住在平江街道拙政园社区,最近刚从常州搬来苏州带孙女。刚到苏州定居,她对周遭的一切都很陌生。平日里去菜场买个菜,或是带孙女出去转转,汪燕根本记不清该往哪儿走,很是苦恼。
辖区内背井离乡的“老漂族”众多。街道针对他们的需求,在背街小巷、居民大院张贴“15分钟生活圈”导视图,涵盖周边的政务服务、生活配套服务载体。“自从有了这张资源地图,哪里有医院,哪里有商超,一目了然,成了我们老年人出行的‘快捷平面导游’。”汪燕乐呵呵地说。
针对老年群体的刚性需求,平江街道还携手苏南万科物业,以平江历史街区“一号地块”为试点,启动“物业 养老服务”模式,打造“专业管家”“知心管家”“志愿管家”3支管家队伍,破解高龄、空巢、独居、失能老人在生活照料和长期护理上的难题。据悉,专业管家由万科物业的党员和普通员工组成,每500户居民配备1位;知心管家由社区工作人员组成,通过入户走访掌握老人需求,解决他们的难题;志愿管家由有一技之长的辖区党员和群众组成,通过组织预约、开展活动等形式为老人提供便民服务。
街道还与娄江卫生服务中心、蓝天救援队等合作,组建医疗护理、心理帮扶、居家照护、康复护理、应急救助五色志愿服务团队。街道还建立了《平江街道空巢独居老人关爱服务记录册》,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健康管理、退休规划、辅具租赁等服务。截至目前,已服务老人4000余人次。
探索智慧服务 为养老工作增效
为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平江街道始终将养老服务供给作为深化基层治理创新的重头戏,不断推动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推出“智慧体验馆”“迷你老博会”等,将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从容。
“大家好,我是来自梅巷社区的高荣林,今朝,我要给大家朗诵的是《沉默中的忠诚》……”在街道打造的“有声梅巷”文化浸润式体验馆内,退休的支部老书记高荣林正通过录音软件录下朗诵的文章,然后上传到“吴声献党”音频专栏中。在高荣林看来,有声读物不是年轻人的文化专利,也可以是老年人的精神寄托,为他们的养老生活添彩。据悉,每天都有20余位老人来这里乐享“听觉大餐”。
当下,许多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但原有的家庭设施已经无法满足他们新的生活需求。为此,街道定期开办“智能老博会”,遴选各类适老化智能产品进行展示、体验、销售、租赁和科普。
“老博会”上,各种适老化智能设备琳琅满目:“智能药箱”能够协助老人配药、提醒吃药,避免吃错药、忘吃药等情况发生;“智能床垫”可以监测使用者的生命体征、睡眠信息,然后上传至App端,让子女不再担心;“台式放大镜”在普通阅读灯功能之外,增加了放大镜功能,非常适合老年人和弱视人群……街道还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开设“智慧课堂”,教授老年人玩转“掌上科技”。课程开设至今,累计帮助万名零基础老人熟练掌握公交车到站时间、手机智能支付、App预约挂号、使用旅行App等功能,带领辖区老年人共同迈入智能新时代。
“街道将继续多措并举探索基层养老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为老服务水平,提升老年人群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老年人打造‘银龄港湾’。”平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琰这样说。(赵宏)
来源: 光明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