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管控的一般管理流程
管理流程可以让一个工作更加简单,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也能是一项工作更具有可执行性,极大的提高管理效率。掌握管理流程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主要按照《ISO45001:2018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风险管理 原则与实施指南》和山东省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等相关标准规范,按照PDCA管理原则,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安全管理进行归纳,忽略前期成立组织和培训等内容,风险分级管控的主要流程有:
一、风险识别(风险辨识)
1.确定风险点,风险点的确定应属于风险识别的前提,特别针对生产企业,首先识别出有哪些安全风险点。一般按照两种方法或原则划分。一是设施、部位、场所、区域,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如储存罐区、装卸站台、生产装置、作业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等。二是操作及作业活动。应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示例: 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活动。大部分影视两者相结合,既要按照设施,还有辨识作业活动。
以施工单位为例,开始风险辨识首先应明确风险点,两个原则都要进行辨识。对风险点排查后应形成台账,包括风险点名称、所在位置、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等基本信息。安全风险点的确定也为隐患排查提供了基础,可以按照安全风险点排查台账建立隐患排查清单。
临时设施 |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 触电、火灾、坍塌 |
施工用电 |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 触电、火灾 |
起重机械 |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 起重伤害、物体打击、触电 |
叉车 |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 起重伤害、车辆伤害 |
搅拌站 |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 高处坠落、车辆伤害、物体打击、触电、淹溺 |
混凝土机械 |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 物体打击、触电、高处坠落 |
预应力机械 |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 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 |
提运架梁机械 |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 物体打击、高处坠落、触电 |
钢筋机械 |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 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 |
电焊机 |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 触电、灼烫 |
钢筋工程 | 作业活动 | 起重伤害、机械伤害、触电、物体打击 |
模板工程 | 作业活动 | 起重伤害、触电、物体打击、高处坠落 |
混凝土工程 | 作业活动 | 机械伤害、物体打击、高处坠落、车辆伤害、触电 |
预应力工程 | 作业活动 | 机械伤害、物体打击、触电 |
2.风险辨识,按照第一步排查出的风险点,对其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辨识,应覆盖全部风险点中的设备设施、作业活动,并考虑不同状态,不同环境带来的影响。在执行风险辨识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任何潜在的风险都必须纳入考虑, 除了辨识出危害类型外, 也必须将危害的原因清楚描述, 如此方能找出真正危害所在。风险未明确辨识前, 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就无法有效的执行, 唯有找出真正的危害因素, 才能彻底控制风险。
目前安全风险辨识有很多种方法,通常设备设施安全风险辨识一般采用安全检查表法,作业活动的安全风险辨识一般采用作业危害分析法(JHA法),对应负责的工艺采用危险与可操作分析法(HAZOP)或类比法、事故树法,具体方法在单独介绍。
二、风险评价
1.风险评价
(1)风险评价也就是风险分级,确定风险等级,便于风险管控。风险分级的方法有很多种,整体上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展开,常用的有风险矩阵分析法(LS);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风险程度分析法 ( MES );危险指数方法 (RR) ;职业病危害分级法等。具体方法单独介绍。
一般步骤:(1) 对初始风险进行估计,分别确定每个风险因素或风险事件对目标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当风险概率难以取得时,可采用风险频率代替;(2) 估计风险发生概率和损失的估值,并计算风险值,进而评价单个风险事件和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初始风险等级;(3) 通过跟踪和监测的新数据,对工程风险进行重新分析,并对风险进行再评价。(4)确定风险等级。
特别注意,风险评估由评估小组进行,针对有异议的风险等级,召开讨论会进行讨论,确定风险等级。风险评估结果应得到确认,确认方式可以采用专家评审方式。
2.重大风险判定
以下情形为重大风险:
——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 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涉及重大危险源的;
——具有中毒、 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 作业人员在 10人以上的;
——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风险点级别确定,按风险点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有的公司或地方专设一个风险传递环节,将风险传递到一线作业人员身上,辨识风险的目的是制定控制措施,消除风险。传递环节再次忽略。
三、风险管控措施(风险应对)
选择一种或多种控制措施应对辨识的安全风险,包括改变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后果的措施,制定管控措施要考虑各种信息,包括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的规定。
1.管控措施制定
制定并落实管控措施是风险控制的根本,根据风险分级不同,分别制定控制措施,报上级单位备案;根据风险等级明确控制责任人;按照职责不同,分风险等级进行施工前施工中进行控制。
风险控制措施类别包括:
——工程技术措施;
——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
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可行性;
——安全性;
——可靠性;
——重点突出人的因素。
2.管控措施实施
制定管控措施和明确具体负责人后,要建立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 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 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 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 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风险管控层级可进行增加或合并,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 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
四、持续改进
按照PDCA管理原则,应随时对风险管控过程存在问题或发现新的不足进行反馈,对风险的变化情况进行追踪和观察,及时对风险事件的状态做出判断。当发现风险受控受到影响时,根据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发展态势,实施风险预警,及时掌握风险动态,以便持续改进整改风险管控过程。
1.评审。企业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或更新。 企业应当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 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2.评审。企业应主动根据以下情况变化对风险管控的影响, 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风险分析, 及时更新风险 信息:
——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
——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补充新辨识出的危险源评价;
——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
3.改进。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 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 可靠性;
——重大风险场所、部位的警示标识得到保持和改善;
——涉及重大风险部位的作业、属于重大风险的作业建立了专人监护制度;
——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