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协议让教位衔接战位,一批“新剑法”新鲜出炉

炎炎夏日,热浪滚滚。长空之上,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一场实兵对抗演练中,多名飞行员巧用“新剑法”,破解导演部临机设置的特情,使演练渐入佳境。

追根溯源,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战术战法,并非飞行员独创,还倾注了国防科技大学某学院多名教员的智慧心血。

演练前,该院曾多次组织专家教授到该部“传经送宝”。这些紧贴实战化训练的授课内容,让飞行员在处理一些作战问题时深受启发,对紧密结合先进作战理论改进战术战法有了更多深入思考。讲课后,飞行员们接连向专家教授问计,并在多领域开展合作,最终使一批“新剑法”新鲜出炉。

课堂连接战场,教位衔接战位。2021年8月,国防科技大学某学院与南部战区空军签订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协议。自此,一份协议在学院和部队间搭起一道课堂直通战场的坚实桥梁,使战位与教位的衔接更加紧密,教战相融产生的强大动力,推动“南空雄鹰”加速奋飞在更为辽阔的空天战场。

一份协议,搭起一座“桥梁”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刘一诺 梁金凤

一份协议让教位衔接战位,一批“新剑法”新鲜出炉

国防科技大学某学院教授赴部队专题授课辅导。武备 摄

研教问需——

瞄准前沿关键课题

“本次专题培训第一课,正式开课!”随着急促的上课铃声响起,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礼堂座无虚席。一堂专题培训课程,1000余人线上线下同步听课。

这一课,是国防科技大学某学院“送教上门”落地部队的第一课。

讲台上,教授薛磊条分缕析、层层递进地向官兵讲述作战的前沿理论,将一个个生动案例娓娓道来。讲台下,官兵们时而低头认真做着笔记,时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课程是教育最基本的手段,解决的却是最关键的问题。为了这一课,开课前,薛磊不仅整理了近两年来的大量教案,还随学院调研组深入练兵一线,登战机、上舰船、入阵地,了解部队建设现状,查看武器装备运用,听取部队应急应战支撑、岗位人才培养、现实难题破解的意见建议,最终确定了某前沿课题,并精心制备了课程教案与课件。

翻开该院与南部战区空军合作需求一览表,记者看到:聚焦作战关键领域的10个类别课题依次排列,这些课题都是该院调研组一次次深入一线问需得来。针对这些课题如何答疑解惑?学院分4个教学模块组织实施的12门专题培训课程,清晰地罗列在表格上,旨在提供“订单式”课程直送一线部队。

课程与作战衔接越紧密,学习的效益就越大,培养的人才就越对路子。在某前沿领域,教授杨俊安已潜心研究10余年。为给该部讲好这节课,他深入思考、精心准备,从近年来经典战例出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述某作战样式典型特征的分析方法,官兵们受益匪浅。

课程受不受官兵欢迎,关键在于是否敢于直面部队的现实问题。教授王勇长期讲授通信理论,但与部队沟通时发现了更具体的现实问题。找准症结好开方,他随即组织课题团队,结合从事的科研项目,从相关理论到具体案例,组织了一堂精彩的专题研讨课。

从外军研究到情报分析,从作战指挥到战术运用,大到战役筹划,小到战法训法,都成为分析研究的对象。浏览该院专题培训课程表,某部飞行员彭鹏心生感慨:“每节课,单看题目就知道是切实需要学习的内容,一个个课题、一节节课程,织成了一张体系化的大网,为我们现有的专业知识查漏补缺。”

一份协议让教位衔接战位,一批“新剑法”新鲜出炉

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进行编队飞行训练。王国祥

备课施教——

直击现实痛点难点

教授欧宗伟主攻某领域问题研究18年,教学经验十分丰富,是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然而,他没想到,自己牵头负责的课程,从初始筹备到验收提交,进行得并不顺利。

备课之初,他按照一般教学模式,将教学重点放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上,不仅收集了大量教学素材,还精心准备了教学课件,清晰的理论阐释和图文并茂的教学形式,让他对自己的课程很有信心。

然而,在接受学院专家组“集体会诊”时,欧宗伟的课程却遭到接连发问:“关于这个课题,部队遇到的现实困难是什么,作战准备的痛点难点在哪里”“力量运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与现实‘瓶颈’的契合点在哪里”“未来作战场景是什么,当前的运用模式是否适应未来作战”……“会诊”现场,专家组不留情面地点出欧宗伟授课的问题所在。一连串火辣辣的问号,让欧宗伟对如何给一线部队官兵备好课、上好课产生了新的理解、新的思考。

对于部队官兵来说,什么样的课才能算一堂“金课”?“关键是要针对现实问题讲解决思路与办法。”欧宗伟将授课内容进一步提炼,将主要教学内容放在针对现实问题“怎么办”和针对具体场景“怎么用”上,着力解决官兵在作战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传授解决方法、提出解决方案。问题变得越来越具体,场景变得越来越“微观”,经过几版改进,他的课程最终得以通过。

像欧宗伟一样,长期从事作战指挥教学的副教授周延安,也经历了一段难忘的备课历程。

周延安主讲的内容是战区空军作战指挥,受众是战区指挥机关和部队的指挥参谋人员,他们不仅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还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给他们“讲什么”成了摆在周延安面前的第一个问题。

“对接部队为战育人,让课程叫好又叫座。”通过跟训跟演、广泛调研,周延安围绕一线指挥人员迫切需求和军事斗争准备急需,确定了授课重点,但“怎么办”问题接踵而来。授课重点既有作战不确定性固有的老问题,也有新技术、新形势带来的新问题。

于是,课程组成员埋头苦干、挑灯夜战,逐一回应一线指挥人员的关注重点,“如何讲”成为授课前需要解决的最后一个问题。学院专家组从课程导入到课程小结、从理论阐述到经验总结、从教案编写到课件制作,对周延安进行详细指导。通过学院备课试讲的那一刻,周延安感慨道:“备课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收获很大,特别是能和一线指战员共同研究解决军事斗争准备难点问题,我倍感自豪!”

天高云淡,一堂“金课”在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开讲。聆听副教授丁锋的讲课后,飞行员彭鹏直呼过瘾:“放在联合作战大背景中去考量,用部队战斗力来佐证,这堂‘金课’实至名归。”

一堂堂“金课”,推动战法升级。作为军队首批精品课程负责人,副教授赵铭长期从事某新质作战力量训练研究,原本以为给部队授课就是将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然而从需求对接到难点破解,再到形成一堂能服务备战打仗的“金课”,并非一帆风顺。

赵铭与部队对接具体需求后,发现课程不仅要从技术机理上分析战法策略,更要从实战实训中得到检验,“力量如何部署”“力量何时运用”“效能怎么体现”……这一系列部队关注的重点问题,让课程组成员“压力山大”。在学院专家组精准指导下,他们反复调研,从厂所到部队、从边疆到海岛,多次将分析提出的战法策略在大大小小的实验室和演训场进行检验,最终将实用管用的成果写入教案,把最强的“战法”和最实的“策略”交给部队,真正让部队官兵听后有收获、用后有好评。

授课后,部队飞行员还与赵铭一起分析未来智能化信息化时代的作战特点规律,并就今后的协同攻防作战开展深入探讨。

砺英育才——

迈向体系联合大道

今年初,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飞行员蔡新阳顺利完成国防科技大学的研究生阶段课程。回到部队,他第一时间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带回,并带领官兵快马加鞭运用转化理论成果,用以解决练兵备战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难题。

“学成归来,不仅能快速适应部队的工作节奏,还能对部队抓训管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些都得益于学院兼顾部队训练的培养方案。”蔡新阳说,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协议签订后,他们可以实时地将部队现阶段备战打仗中存在的新问题及时反馈到学院,将学院的前沿理论精准投放到部队。

联合育人,助推战鹰高飞远航。如今,由学院和部队联合培养研究生,自两家签订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协议后成为常态。

“以往,学院与部队是‘零散式’交流,不成体系,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导致课堂和战场的连通常常堵在‘最后一公里’。”该院领导说,自签订协议以来,双方围绕装备研练、战法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经验交流、技术互助、资源共享,并建立双向反馈机制,砺英育才已迈入体系化、联合化的大道。

彭鹏是这场良性互动的见证者,更是双方联合育人的受惠者。2015年,彭鹏从国防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后分配到一线部队。在基层摸爬滚打7年后,他满载一线练兵的实践经验,再次回到母校学习,以一名预备主官的身份参加初级作战指挥班培训。

带着“第一手”的演训数据,彭鹏被导师谈何易教授请上讲台,向学弟学妹们介绍部队的装备使用情况。讲台上,彭鹏将几年来的一线练兵经验和训练心得精心提炼,娓娓道来,引得一片好评。

“一线演训的鲜活素材,是我们教学的源头活水。”谈何易说,彭鹏带来部队的一手演训数据,有浓浓的“硝烟味”,成为学院研战教战的重要参考。

“院校研究成果直达一线演兵场,部队也成为院校教学试验的重要场地。”该院领导说,院校有理论优势,部队有实践积淀,双方各有优长携手育人,打通了院校课程教育与部队实战实训的关键一环,实现了人才共育与资源共享的互利共赢。如今,课堂上的“头脑风暴”,正在演训场上掀起更多的“沙场狂飙”。

院校调整改革以来,该院紧盯备战打仗现实需求,积极探索新体制下院校和部队合作育人新模式,先后与多个战区军种以及10余个一线作战部队签订合作协议,年均选派300余人次服务部队,论证开设10余个新型岗位任职培训班次,为部队培养了1000余名急需骨干人才。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6日 下午6:55
下一篇 2024年4月16日 下午7: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