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融媒体10月2日讯“学校秉承‘顶天立地育人惠民’的科技创新理念,在农业和生命科学等领域产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在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建设、脱贫攻坚战等国家重大战略中作出了重要贡献。”10月2日,在华中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上,校长邓秀新这样介绍该校在科研领域的成果。
曾有一位“老华农人”说,华中农大作为一所农业高校,她的科研成果往往不像一些高校的高新技术成果那样引人注目,但实际上,华中农大的科研实力是不容小觑的。长江日报记者发现,该校十余年来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农业全产业链和食品价值链推出了丰硕的成果。
饲料油菜:让油菜更好地服务人民
该校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被誉为“杂交油菜之父”,他和他的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在国际油菜育种界无人不晓。面向农业产业发展新需求,傅廷栋提出,油菜的科技创新不再只是某项技术的提升,必须更加注重各学科间交叉的深度融合。
农牧结合的饲料油菜在盐碱地上的示范项目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在新疆,次生盐碱化耕地面积占该区域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不少土地因此弃耕,而耐重度盐碱并具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的植被作物并不多。
2017年秋天,傅廷栋教授团队带着耐盐碱饲料油菜品种“饲油2号”和“华油杂62”来到新疆,他提出在重度盐碱地可种植饲料油菜,第一年油菜翻耕作绿肥,第二年就可作饲料。
在盐碱地种植饲料油菜能够延长地面绿色植被覆盖2到3个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油菜根系又能有效抑制土壤盐碱化。
饲料油菜具备生产成本低、生物学产量高、营养成分协调等优点,成为了“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的最佳作物。新疆农科院拜城试验站站长刘国宏算了笔账,种一亩饲料油菜总计投入150元左右,可供3只羊羔的青饲料,产值超2000元,经济效益明显,生态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双水双绿”:农业生产模式新变革
今年初,在考察调研湖北稻田种养产业后,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大教授张启发提出了“双水双绿”的概念。“一块田里,两种产品。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虾为稻除草、松土、增肥,稻为虾供饵、遮阴、避害。”这一动一静,铺陈出了稻田中最美、最灵动的画卷,而这也正是”虾稻共作生态种植模式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湖北省率先开展稻田养殖,出现了“稻-虾”、“稻-鱼”、“稻-鳖”、“稻-蟹”、“稻-鳅”等多种稻田种养模式。张启发院士将这些种养模式就称作“双水双绿”。
今年3月,在张启发院士的倡导下,华中农业大学成立双水双绿研究院,为培育适合“双水双绿”种养体系的专用优质水稻品种、小龙虾新品种,健全种植养殖模式和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以及研究市场和社会经济效益分析及相关政策等提供平台。
“一树柑橘红全年”:国产鲜食柑橘不断档
2018年4月2日,2017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出炉,邓秀新院士被授予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与这个奖相应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2016年,湖北省宜昌市柑橘种植面积196.1万亩,产量323.2万吨,产值98.4亿元,综合产值超220亿元,成为当地百万柑农增收创富的第一支柱产业。
这一成绩的取得,与邓秀新和他所带领的果树学团队的贡献密不可分。这位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果树学博士,30多年来始终工作在柑橘产业的科研一线,围绕制约我国柑橘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持续开展遗传改良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奠定了我国柑橘研究的国际地位。
几年前,一年四季吃鲜橙,很难想象。而如今,国产鲜食柑橘不断档,种植效益大幅提升,成为百万柑农精准脱贫的当家树。
“柑橘是一棵树,它不仅可以让人们生活得更健康,同时,它还让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富裕,这也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邓秀新说。(记者黄琪 通讯员李昕茹 晓齐)
【编辑:叶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