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有必要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精细化管理的意义和内涵,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进一步提升高校内部管理水平。
通过实行内部控制,能够保证高校各项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保证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提高学校管理服务效率和效果。
高校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大学精细化管理模式下的一个突出特征。
近年来,随着财政资金投入、科研收入的不断增加,高校各项经济活动的管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我国高校经济活动的管理水平及其合规合法性较过去总体上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部分高校的内部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干部内部控制意识相对薄弱;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且执行不力;监督约束作用不够明显;内部控制方法体系不够完善精细, 业务流程存在风险等等。2012年11月财政部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旨在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我国高校有必要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范高校出现重大经济活动风险,进一步提升高校内部管理水平,推进高校廉政建设工作。
高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是推动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途径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高校内部控制,是为了防范和管控经济活动风险而建立的内部管理系统。这个系统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这些要素组成,具体体现为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落实制度、防范经济活动风险所需的控制措施和程序。高校内部控制的突出特点是制衡与流程化,是高校内部管理中的必备要素。通过实行内部控制,能够保证高校各项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保证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学校管理服务效率和效果。
在现代管理学中,精细化管理是科学化管理的第二个层次,是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对于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格式化、程序化,强调执行力与执行效果,并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高校精细化管理,可以理解为内部管理更好、更优、更准确,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行政、资产、财务、采购、基建等各方面落实细节管理、精细管理,减少甚至避免工作中的失误与不足,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实现高校管理效益的最优化。高校精细化管理主要体现为几方面特点,一是制度化管理,即统一各类管理的标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二是流程化管理,即优化工作流程并形成流程图;三是信息化管理,即借助信息化手段,将业务活动整合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使得资源共享与业务常态化、程序化管理,实现学校创新式发展。
构建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就是构建学校各项经济活动制度化、流程化、信息化体系,消除风险,把管理工作做细做实做好,建成现代大学管理模式。这是我国高等学校内部建设的一件大事,对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进一步提高高校内部精细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高校违法违纪的案例多与单位科研经费管理、采购、建设项目等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因此,要推进廉政建设,也需要从学校经济活动入手,加强风险管控、严格规范权力行使,运用制衡机制堵塞单位经济活动管理中的漏洞、消除隐患。内部控制实际上是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组成部分,是从单位内部经济活动风险管控这一角度出发落实廉政风险防控的要求。构建高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有助于发挥制度笼子的作用,也有利于保护干部、减少自由裁量权精细化管理的意义和内涵,推动反腐倡廉建设。
国内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近年来,从各类审计检查的情况来看,国内高校内部控制弱化现象比较普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对资金安全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对已有的制度没有很好地执行,经济活动没有明确的归口管理部门,缺乏工作标准与工作流程,信息化程度较弱等等。这些问题使得高校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风险和隐患。制衡不到位,会给学校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内部控制意识相对薄弱,机制不健全。良好的内控意识是高校内控体系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基石,而单位领导重视和推动这项工作开展则是关键。在国内某些高校中,从决策层、管理层到实施层,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并不充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覆盖不全面,没有涵盖所有经济活动;没有建立由一把手负责的内控工作机制;领导没有积极支持、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内控工作,各单位没有形成工作合力,从而没有形成互相配合、互相支撑的工作体系。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力不强。财政部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与内部控制相关的法规制度,国内某些高校过多依靠贯彻执行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没有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内部管理办法,使得高校内部诸多经济活动得不到具体的规范指导和约束,许多业务没有规范化的流程,业务处理较为随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一些现存的规章制度执行力不高,且已不能适应当前高校管理发展的要求。
内部控制体系不科学,信息化水平低。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大学精细化管理模式下的一个突出特征,它可以减少人为操纵和干预的因素,解放劳动力,实现业务程序化和常态化,改变高校“信息孤岛”的状态,提高管理效率。国内许多高校的经济业务虽然有相关的控制措施,但往往流于形式,执行不力,这正是因为各项经济活动均为分块管理,没有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没有严密统一的系统程序作支撑,这使得高校管理干部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处理日常管理事务,工作效率较低。
内部控制监督约束作用不明显,监督职能弱化。内部审计是规范权力运行的重要手段,在内部控制的建设工作中应当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许多高校的内部审计职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出现了内审人员数量较少,独立性不强,综合业务能力不高等等问题,并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没有进行全面的监督和评价。
构建高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
在开展高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的体系建设工作前,首先要了解学校的组织结构和经济活动管理结构,其次要梳理所有经济业务活动流程,在此基础上要系统分析各项经济活动的风险点,最后需要进行各项经济活动的信息化平台整合工作。下面就高校如何深入贯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全面构建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谈几点工作思考和建议。
加强宣传培训研讨。首先,高校领导需高度重视内控建设工作,以身作则,充分重视内控制度建设。其次,要树立全员内控意识,认真组织关键岗位人员学习内控体系建设的内涵,掌握学校内控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提高全员对推行内控体系建设必要性的认识,切实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到学校内控体系建设工作中。第三,要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宣传活动,面向全校师生宣传普及内控的知识,让内部控制体系真正融入到高校的校园文化中。
完善工作组织机制。首先,高校应明确党委书记或校长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负责人,并成立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委员会,负责对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全面决策领导,负责与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运行相关的各级管理人员进行访谈,负责对各部门提交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流程图进行审核评价。其次,明确负责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的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明确职责和权限,形成跨部门管理并充分建立财务、资产、基建、采购、内审、纪监等部门在此项工作中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再次,明确工作计划与时间节点,绘制工作路线图。
构建内控体系框架。首先要全面梳理高校经济活动业务流程。这是构建高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基础,明确学校各项经济活动组织结构、控制岗位及工作职责,形成各项业务控制阶段子流程,对子流程的关键控制环节进行说明,这需要学校相关业务单位共同参与。通过业务流程梳理,发现学校现行管理措施与政策的不足与风险,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程,使得各项业务操作精细化、规范化,并按照标准程序处理。其次要全面梳理高校内部控制制度。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就是高校内部控制单位层面与业务层面的内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单位层面的学校经济责任制管理办法、学校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学校信息技术控制制度、以及学校业务层面的预算业务、收支业务、采购业务、资产业务、建设项目业务、合同管理业务、审计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制度细则。学校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学校发展方向、经济活动的内容范围、具体业务,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最后要全面整合高校经济活动信息系统。高校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大学精细化管理模式下的一个突出特征,它可以减少人为操纵和干预的因素,解决人员不足、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实现业务程序化和常态化,改变高校“信息孤岛”的状态,提高管理效率。它是将控制流程、控制方法等要素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化到信息系统中,从而实现内控体系精细化、程序化、常态化运行。高校应将整合信息系统这项工作进行归口管理,规范信息系统开发、运行和维护流程,将预算、收支、资产、采购、建设项目、合同这些经济活动整合在统一平台,改变分块管理,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王丽君.我国民营企业精细化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探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6(34).
[2]汪中求,吴宏彪,刘兴旺.精细化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5).
[3]周晓蓉.以精细化管理促进高校和谐发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
[4]姜宁.浅谈提高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的关键环节[J].中国内部审计,2013(8).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