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藏南“失踪”逾百年的珍稀物种–贝叶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monetaria被我所和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联合重新发现。
芒毛苣苔属Aeschynanthus隶属于苦苣苔科,约140~160种,主要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山脉到东南亚,具有极高的科研和观赏园艺开发价值。2015年10月,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科考人员胡君等在对西藏自治区墨脱县背崩乡海拔300~800米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的季雨林考察中采集到了一种奇特的芒毛苣苔属植物的标本,其形态特征与国产已知的其他该属植物均不相同。经过我所和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5年的通力合作,严格比对收藏于英国皇家植物园(Kew)的采自1921年的植物Aeschynanthusmonetaria的模式标本,最终确认竟是该物种,因其叶子圆整、形似我国古代用于充当钱币的贝壳,故新拟中文名为“贝叶芒毛苣苔”,以“Rediscovery of Aeschynanthusmonetaria (Gesneriaceae) in Southeast Tibet, China after more than 100 years(产于中国西藏西南部的贝叶芒毛苣苔在超过百年之后被重新发现)”为题发表在著名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taxa上。我所温放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贝叶芒毛苣苔这一珍稀濒危物种,100多年前是首次在中国的藏南发现,“失踪”了百年后,又再次在中国的藏南重新发现的,意义重大!该重要科研成果,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对分布于墨脱县的该物种没有具体采集记录数据的尴尬,而且正本清源,解决了之前国际植物学界对该物种模式产地的错误界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