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记者骆国骏、孔祥鑫、赵旭)这组数字看似枯燥,其蕴意却深刻隽永:
——从2008到2022,北京将以全球唯一“双奥之城”美誉迎来又一个载入史册的高光时刻;
——从1908到2022,穿越一个多世纪的中国,将以第二次举办奥运会的壮举再次书写“奥运三问”的精彩答卷;
——从1907到2022,今年115岁的北京建筑大学,将以报国之志和强国之梦,为“双奥之城”北京、为奋楫扬帆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上的中国留下独特的奥运印记。
与奥运结缘,与时代同行。“百年建大”的“奥运情缘”,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矢志前行的生动缩影。
“两个奥运”赓续 见证成长足迹
2008年8月8日,国家体育场“鸟巢”上空绚烂的烟花给世界留下了无与伦比的记忆;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的主火炬将再度在“鸟巢”点燃。“鸟巢”向北3.5公里处,盈盈欲舞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作为北京冬奥会地标建筑,将为“双奥之城”北京镌刻新的奥运传奇。
从2008到2022,从“鸟巢”到“冰丝带”,这两座奥运地标都深烙下北京建筑大学的科技印记。
在“鸟巢”建造过程中,由于设计复杂、造型独特,施工难度前所未有,施工单位遇到了钢结构构件与主体预留部分可能榫卯不符的问题,而构件重量和体积硕大奇重,如果吊装到顶部发现不合再改再换,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浪费。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王晏民带领团队成员进驻“鸟巢”施工现场,他们用先进的数字化扫描设备把构件和预留部位都扫描下来,在计算机中进行模拟拼装,为建筑单位顺利施工打下坚实基础。“所有数据都是精确到厘米毫米的。当工程师们看到计算机利用真实数据模拟的拼装过程后,大家终于都安心了。”王晏民说。
“2015年,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申办冬奥会,让北京建筑大学的师生激动不已。”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大玉回忆说,“我们当时就在想,百年建大能否继续延续奥运梦想,为北京冬奥会尽一份力?”
图为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校园。北京建筑大学供图
“冰丝带”的建设过程中,绿色环保是个重要课题。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刘芳及其团队调研了国内外体育场馆智慧管控平台的建设现状,针对“冰丝带”提出了集能源、建筑、环境、运维和评价指标一体的平台框架,为搭建具有展示度和科技感的智慧场馆平台提供了参考建议。
从夏奥到冬奥,是一场智慧接力,更是一次精神传承。对于矢志报国的百年建大而言,“两个奥运”留下的科技印记见证了学校的成长足迹。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到北京亚运会、奥运会等重大工程项目,从天安门城楼和故宫的修缮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从北京城市交通、市政管理,到新型城镇化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北京建筑大学历代师生都投身其间,建言献策、展示智慧、挥洒汗水。
1908年,著名的“奥运三问”被提出。在此一年前,北京建筑大学的前身——京师初等工业学堂成立。
奥运与国运相连,北京建筑大学从成立那天起,就以培养“大国工匠”为使命。当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100年前的“奥运三问”完美作答时,北京建筑大学也走过了百年的奋斗历程。百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7万多名优秀毕业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参与了北京诸多重大城市建设工程,成为国家和首都城市建设系统的骨干力量。
如今,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已经开启,“百年建大”正以踔厉奋发的新姿态,踏石留印的新步伐,奏响新篇章。
科技赋能奥运 彰显“百年建大”实力
位于北京延庆的小海陀山婀娜多姿。山坡上,北京冬奥会竞赛场馆“雪飞燕”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游龙”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赛道蜿蜒盘旋。
在竞速结束区,一大片远观“盘根错节”、近看“有条不紊”的不锈钢架体,被艳阳高照在雪地里,映衬出繁复众多的异形块状,令人啧啧称奇。为比赛搭建临时看台支撑架体的科技保障团队就来自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与张家口赛区均为山地严寒状态地区,北京建筑大学牵头的“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北京冬奥会临时设施搭建与运维关键技术”,成为冬奥赛事保障与安全运维的核心工作之一。
“这些看似与日常建筑工地脚手架差别无几的架体,实则历经了‘严寒锻骨’的考验。”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张艳霞介绍,“搭建前,要完成架体关键节点在零下40摄氏度低温条件下的试验研究和安全性能评估。”
“与索契、平昌等历届冬奥会相比,北京冬奥会坡地赛场地形更复杂,临时设施的工程量和规模更大,除适应极端天气外,临时设施还要考虑大客流诱发的看台振动等情况,确保比赛期间场地临时设施的结构安全。”项目负责人张爱林教授说。
图为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竞速结束区临时看台支承架体。北京建筑大学供图
北京建筑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郭茂祖与科研团队先后前往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反复调研,为临时摄影平台、滑雪场临时看台安装应变、位移、倾角、加速度等传感器,实时监测、评估临时设施的安全性。“系统实时收集临时设施倾斜、振动等状态的数据,并传到后台进行智能分析,随时保障赛事安全。”
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一组组临时搭建的白色卫生间也在科技赋能下,充满“智慧”地为赛事提供绿色保障。
“常规的临时厕所存在对水源持续供给依赖性强、可循环性差等突出问题,而无水冲厕所卫生条件不够理想,无法满足严寒山地环境要求。”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李海燕说。
在李海燕的带领下,团队研发了适用于严寒山地环境的装配式厕所及污水处理和回用一体化系统,确保临时卫生间可在零下40摄氏度环境下稳定运行,实现高效低耗处理与回用、污染物零排放、厕所模块化组装与循环利用。“我们的初心就是要契合绿色办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李海燕说。
“北京建筑大学将服务保障冬奥会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师生家国情怀的沃土和检验科技硬实力、履行服务社会职责的难得机遇,提前谋划、顶层布局,率先成立工作专班,主动对接需求,充分发挥学科人才优势,持续推动服务保障工作取得实效。”北京建筑大学党委书记姜泽廷说。
图为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校园。北京建筑大学供图
截至目前,北京建筑大学共承担23项与冬奥相关的研究任务,包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其中,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李爱群就承担了一项特别特殊的任务。他受北京市地震局委托,以延庆赛区为重点目标推进冬奥会地震安全保障工作,构建地震灾害场景,为平时和震时应急处置决策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早在北京夏奥会期间,李爱群就曾负责奥林匹克多功能演播塔和国家会议中心等重要建筑的减振科技攻关,以抑制大风和高密度人流涌动等因素对建筑产生的振动,确保建筑结构稳定安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那年,四川汶川发生了地震灾害。整个奥运期间,我的心都是悬着的,夏奥会胜利闭幕后,激动之心难以名状。”李爱群回忆道。
“从2008年到2022年,我国的土木工程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对于保障北京冬奥会充满信心。”身处建筑一线、科研一线的“双奥人”李爱群,谈及两届奥运,感触良多。“在奥运会赛场展示科技‘硬实力’,是对北京建筑大学科研实力的检阅,更是国家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缩影。”
服务也是“赛道” 展示青春风采
随着北京冬奥会开幕临近,三个赛区的冬奥村已经为开门迎客做好了准备。
小虎打冰壶、小虎单板滑雪……张家口冬奥村(冬残奥村)代表团接待中心内,融合冰雪运动项目与虎生肖的剪纸作品悬挂在墙上,烘托出迎接农历新年的温馨氛围。这些献礼冬奥的艺术作品,出自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剪纸艺术家赵希岗之手。
时光的渲染让赵希岗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邃的理解,“这些冬奥剪纸是中华文化、现代设计理念、当代艺术思想的杂糅,是中国传统视觉语言当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赵希岗说,冬奥遇上虎年、冰雪落于剪纸,让大爱、和美、浪漫融为一体。
一座70厘米高的古代宫殿模型,与书写着“Beijing 2022”字样的背景墙相映成趣,一场穿越古今的文明礼赞在河北张家口冬奥村文化中国展厅上演。
图为北京建筑大学团队打造的太子城主宫殿实体模型。北京建筑大学供图
张家口冬奥村西侧的太子城遗址,在金代时曾为一座飞阁流丹的行宫。据了解,太子城遗址是第一座经过考古发掘的金代行宫遗址,曾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与张家口冬奥村左右相依,考古遗迹原址保护。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师齐莹与团队通过3D模型推测复原了太子城遗址总体空间格局,并以传统木工工艺结合3D打印,打造出主宫殿实体模型。
“今天的冬奥村与金代的太子城,是跨越800年的相遇。如今还原彼时此地的历史风貌与建筑工艺,通过冬奥会这个世界窗口讲述中国故事。”齐莹说,仅通过遗址现场环境已无法窥见当年建筑格局,研究团队“另辟蹊径”,从描写太子城的诗句中找寻蛛丝马迹,推理还原建筑样貌,加以对同时期建筑的考究、比对,反复论证推理结果,完成意向复原。
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先行启程步入北京冬奥会驻地,北京建筑大学选派的冬奥会志愿者正在培训和演练中精进服务水准,将在赛时为这场“冰雪盛宴”贡献青春力量。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赛场上,北京建筑大学将有140名青年志愿者服务首都体育馆花样滑冰与短道速滑2项赛事,参与场馆管理、交通、人员管理、赛事服务、礼宾服务、体育通行控制(短道)、体育通行控制(花滑)、场馆通行控制和志愿者等9个赛事通用志愿者业务领域岗志愿服务工作。
“从‘鸟巢’一代到冰雪一代,从当时的我们到现在的学生们,能感受到当代青年的心态更加自信,志愿者队伍更加壮大,志愿服务规模化水平越来越高,青年服务国家的契机也越来越多。”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进行志愿服务的北京建筑大学团委书记卫巍说。
北京建筑大学冬奥志愿者在首都体育馆为冬奥测试赛提供志愿服务。北京建筑大学供图
出生在黑龙江的孙泓怡,在高中校园参加一场由中国男子短道速滑队运动员武大靖参与的冰雪活动时,便燃起了“冰雪梦”。2019年,她考入北京建筑大学法学专业,“冰雪梦”化为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参与志愿服务的期许。“希望能圆满完成本职工作,证明‘后浪’们也已成长为值得大家托付信任的接班人。”
北京冬奥会的大幕即将开启,北京建筑大学的志愿者们即将步入奥运赛场,在另一条奥运赛道展示百年建大的风采,展示新时代中国青年人的风采。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2022年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的自信将是新时代青年们展现给世界的新的闪亮名片。”姜泽廷说,应运而生、应有尽有、应知应会、应时而动是北京建筑大学冬奥志愿者的底色,优质服务、文化自信是北京建筑大学冬奥志愿者的成色。
“助力科技、绿色、人文,北京建筑大学的师生们满怀激情,就像北京冬奥会主题口号推广歌曲所唱的那样,一起向未来!”姜泽廷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