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消息】近日,中信出版集团发布新书《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实践》,本书由招商银行行执行董事、副行长兼财务负责人王良,招商银行卢森堡分行副行长薛斐所著。
中国银行业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美银行业遭受重创,中国银行业异军突起,多家银行的资本、市值等位居全球银行业前列。
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银行业也面临多重挑战,如金融脱媒加剧,利率市场化加快,金融科技影响加大,业务国际化程度加深,经营综合化、集团化趋势加速,守住风险底线支持实体经济导向加强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应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挑战。
资产负债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要以价值创造为目标,坚持以资本回报为导向的资产管理理念、以量价平衡为导向的负债管理理念,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组合管理,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最佳平衡。
本书前沿也提到了招商银行的案例,2021年2月,招商银行总市值达到1.4万亿元,位居全球上市银行前5位,估值水平超过中国上市银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一家成立仅仅33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脱颖而出取得巨大成功,并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回顾总结招商银行获得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得益于良好的公司治理和稳定且优秀的管理层的卓越领导;得益于长期坚持零售银行和轻型银行的战略定位与方向。成功的原因还有很多,其中高度重视资产负债管理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引领和中枢作用,是非常值得总结的一点。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实践》是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商业银行多年资产负债管理实践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推进和探索。作者希望通过这些总结和探索,归纳资产负债管理遵循的基本规律,形成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理论框架和逻辑规律。
作者简历
王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和财政金融系毕业,先后获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于1995年加入招商银行,曾任招商银行北京分行副行长、行长,招商银行总行行长助理、副行长兼董事会秘书,现任招商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兼财务负责人。
薛斐,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于2005年加入招商银行,曾在招商银行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投资管理部和深圳分行任职,现为招商银行卢森堡分行副行长。
书摘: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要把握好五个平衡
一、风险、资本和收益的动态平衡
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一般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风险与收益在资产定价上总体呈正相关关系,若过于追求利差收益,放宽风险偏好,则可能为未来的经营损失埋下伏笔。目前行业普遍接受的管理理念是在绩效考核中关注经济增加值,在客户和产品定价策略上以风险资本回报率为准入门槛,这体现了对风险和资本的衔接作用。
资本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本钱和杠杆的基础,可以从监管资本、账面资本和经济资本三个层面理解。监管资本是监管部门为保障商业银行审慎经营而要求具备的资本;账面资本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经济资本是银行根据内部管理需要,缓释非预期损失所需要占用的资本。资本和风险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一方面风险的暴露需要由资本进行覆盖,另一方面资本充足水平也决定了风险资产的杠杆水平。
收益是商业银行经营成果的体现。从银行损益表来看,收益有多层含义,由上到下每层具有递进层次关系。第一层是营业收入,包括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其中净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和核心竞争力,净息差和净利差体现了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的利差收入状况。第二层是营业利润,即加入风险因素后对当期增加的信用风险减值进行计提,体现收益中对风险的调整。第三层是净利润,即考虑税收成本后银行真实可实现的净利润,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代表了单位资产的经营效益和股东的账面回报水平。第四层是对资本成本的扣除调整,并不体现在披露的损益表中,但风险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体现了股东的资本回报要求。
资产负债管理要实现风险、资本和收益的动态平衡、良性互动,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见图2-2)。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其投入的资本构成银行的股权,股权投资的回报是由资本价值增值和利润分红实现的,因此投资者主要从资本和收益角度评价一家银行;从监管者的角度看,其关注的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所承担的风险状况,以及考量银行的资本能否足额覆盖风险,因此风险和资本是监管者的关注重点;从经营者的角度看,风险、资本和收益是紧密而不可割裂的,经营效益的直接体现是损益表上的净利润,资本水平作为外在监管约束制约了商业银行所承担的风险边界。
图2-2 风险、资本和收益的动态平衡
二、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动态平衡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是商业银行可持续经营的基础。银行流动性管理是对资产负债表的整体安排,包括期限结构的规划、各项流动性监管指标的达标等。银行利差的来源之一是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但过高的存贷比和过度依赖同业负债,都可能导致银行在市场流动性系统性收紧时面临风险。微观上看,单一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似乎是不可能三角,如一般性对公贷款较同业资产盈利性更高,但安全性方面需要更高的风险识别能力,优质流动性资产如利率债的市场流动性好且安全性高,但盈利性偏低。
安全性是考验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审慎的风险偏好和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是稳健经营的基本保障。狭义上讲,安全性是资产业务的信用风险程度,安全性强的资产一般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并且安全性不局限于单一资产,零售贷款具有小额分散的特点,在大数定律下整体安全性较好,也是资产证券化较为青睐的资产类别。广义上讲,安全性涵盖了银行整体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水平以及流动性风险的安全性等内容。
盈利性在单一资产层面指的是定价的合理性,在整体资产负债层面指的是对净息差的管理。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在资产定价中已经融合了对流动性和风险的补偿,在净息差的管理中则需同步做好风险资产结构的摆布和流动性期限的安排,在多约束的前提下进行平衡。
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平衡,在资产负债管理的框架下是指对流动性覆盖率、资本充足率和净息差等的平衡。在经营中时刻面临多目标的选择,流动性和安全性好的高信用等级债券投资有利于流动性覆盖率和资本充足率,但对净息差的贡献相对较低;长久期和资本占用较高的资产,净息差较高但流动性差;资产证券化盘活了存量信贷资产,优化了流动性覆盖率和资本充足率,但同时又降低了净息差;主动负债偏好短期或长期,更是在流动性覆盖率和净息差之间进行权衡。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配置对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宏观层面,在资产配置和负债策略上多目标的平衡;二是微观层面,在资产定价上要科学体现流动性成本和风险溢价。
首先,多目标的平衡在资产层面,要求在信贷总量增长时,保持一定比例的流动性资产,以满足融资需要和监管指标达标。从这一点看,近年来商业银行加强了资产端对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平衡。优质流动性资产主要包括存放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存放同业活期和高信用等级债券,其中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目前仅为0.35%,并且在支付结算技术的不断进步下,商业银行超储率水平持续下降,2019年底的超储率为2.4%。高信用等级债券方面,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持有的托管在中债的债券总量为42.8万亿元,占存款类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的21.6%,这一比率较2015年底的15.7%提升约6个百分点。这体现了流动性覆盖率指标逐步被银行纳入资产负债约束性指标后,银行更加注重对高信用等级债券的配置力度。
其次,多目标的平衡在负债层面要求加强核心负债能力,用好主动负债工具。虽然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具备了更强的主动负债能力,存贷比的取消让信贷投放能力更多取决于资本的约束,只要愿意付出高成本,就可以通过同业融资、同业存单和债券发行平衡流动性需求,但在商业银行负债脱媒的大背景下,存贷款缺口扩大,主动负债受市场流动性影响大,负债成本跟随宏观利率环境起伏,过高的主动负债占比会面临再融资安全性和利率风险对盈利性的冲击。
最后,多目标的平衡在微观定价层面则是要科学体现流动性成本和风险溢价。基于风险资本回报率的利率定价模型,在各项成本因素中,资金成本反映资金运用的机会成本,根据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确定;运营成本是银行投放贷款所需的非利息性成本,包括员工工资、设备成本、办公场所费用等;拨备成本一般为贷款预期损失率,代表预期损失的风险溢价;资本成本则反映了贷款的非预期损失,也代表着股东投入资本所需要的最低回报率;税赋成本是指叙作业务时所需缴纳的增值税及附加税费等。
三、质量、效益和规模的动态平衡
质量是银行多方面经营能力的体现。首先,资产质量很重要,商业银行的经营规律表明,利息收入获取都是当期的,而风险的暴露是滞后的,同时风险损失的是本金部分,而获取收入仅是利息部分,因此应遵循稳健审慎规律,不断提升资产质量。其次,要追求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通过实施资产负债组合管理,实现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总量平衡、结构对称、目标协调、资产分散”的总体目标。最后,资产负债结构优化与资产质量改善形成共振,共同推进银行高质量发展。
效益是商业银行经营结果的直接体现,包括从收入到净利润,再到经济增加值的不同层次的评价。收入方面,目前商业银行仍以净利息收入为主,表现了效益与规模的直接关系,净利润则既有资产质量的信用风险减值准备影响,也有非利息收入、成本管理所体现的服务和管理质量水平。
规模是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支撑。商业银行是规模经济的行业,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可以消化刚性的人力和固定资产支出,才可能分散资产配置,提升抗风险能力,以及夯实负债的多元化稳定性。与一般产业不同,银行业的边际成本函数对规模的容忍度更长尾,在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管理体系和经营覆盖基本完成布局,单纯的规模增长边际成本也是稳定的。但银行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对中小银行而言,规模的发展目标必须和管理能力边界及外部经济状况相适应;对大型银行而言,随着银行业务规模和复杂度的提升,监管成本也相应增加,比如入选系统重要性银行,从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等各方面都会有更高的监管要求,边际成本也会趋于抬升(见图2-3)。
图2-3 银行业边际成本函数
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的历程中,以及每家商业银行在不同发展阶段,都有对质量、效益和规模的不断平衡与重新思考。
在利率管制时期和经济逆周期稳增长时期,突出了对规模的追求。一方面,在利率管制时期,存贷款利差保持相对稳定,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依赖于规模的扩张,特别是在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时期,存贷比成为抑制规模过度扩张的工具,银行业的竞争方向局限于贷款和存款业务。另一方面,规模的增长没有绝对的合理增速水平,应与宏观经济整体发展相适应。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适时推出“4万亿”的刺激计划,2009—2012年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和盈利持续增长,国有大行在2012年仍创出30%的净利润增速。
在竞争和多元发展下,提升了对效益的理解。在市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利率市场化逐步松绑,商业银行既有利差收窄促进差异化经营,在零售银行、小微企业、同业业务、理财业务、互联网金融等特定业务领域快速发展,规模扩张减缓后开始向管理要效益。不同规模的银行也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出差异化的特色经营,如一些城商行与农商行深入地方经济一线,在服务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有一些新兴的依托于科技和互联网头部企业的银行,在网络金融上具有核心竞争力。
在经济增速下行期,质量被摆在更重要的位置。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阶段,即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16年的工作重点概括为“去杠杆”。银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开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抬头,2019年更是有数家金融机构因为资产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经营可持续性。在质量、效益和规模三者平衡中,商业银行越来越将有质量的发展摆在首位。换个角度看,实际上资本市场对一家企业或一家银行的估值,绝不仅仅是站在当下对财务状况进行评估,而是以发展质量为依据进行相应的估值。
因此,质量、效益和规模的关系是相互关联且互生互利的,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规模适度的原则。规模方面,一方面,要以满足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等监管指标为约束;另一方面,要保持与宏观经济相适应,经营规模的扩张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效益方面,不为规模而牺牲质量,避免陷入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效的低效发展。质量方面,要建立在规模和效益的基础上,好的发展质量保证了增量、增收、增值链条的顺畅传导。
四、资产、负债和非利息的动态平衡
资产和负债业务发展应该总体均衡,资产规模扩张要有自营存款,特别是核心存款的稳定增长作为坚强后盾。在2015年存贷比指标由75%的法定监管指标调整为监控指标后,商业银行以存定贷的硬性约束得到解放,同时同业负债和债券发行等主动负债工具不断拓展,存贷比指标处于持续上升的阶段。如图2-4所示,以2015年为分界线,之前5年商业银行存贷比在64%~66%震荡,后5年存贷比逐年提升,2019年末已突破75%。
图2-4 商业银行存贷比变化 数据来源:Wind。
合理的信贷规模扩张需以保证一定的净息差和风险资本回报率为前提。自营存款中的核心存款相对于主动负债存款成本更低、更稳定,若信贷规模扩张依托于主动负债存款支撑,那么在利率上行周期将面临较大的重定价风险。因此,负债的结构应保持合理,以发展核心存款为主要方向,主动负债是阶段性调剂余缺的工具。长期来看,核心存款在流动性和成本的稳定性上都是负债的压舱石,若过于依赖主动负债,则既面临市场利率波动的重定价风险,也提高了流动性风险。因此,要注重资产负债的匹配管理,资产投放见效快、周期性强,自营存款的投入产出见效慢,需要在考核机制上传导资产负债均衡发展的理念,避免重资产、轻负债的短视行为。
资产业务的利息收入、负债业务的利息支出以及中间业务带来的非利息收入,是构成商业银行主营业务收入的三部分。一方面,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的平衡,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收入结构,并提高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另一方面,非利息收入在整体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越高,银行净资产收益率的水平就越高且波动性越小。从会计的角度看,这三者也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很多业务存在净利息与非利息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的可能。
第一种是利息收入向非利息收入的转换。资产证券化业务是盘活信贷资产、优化资本结构的管理工具,理论上讲商业银行转出信贷资产得到管理费收入,增加了非利息收入。当然在利率下行周期中如果再投资的收益率显著低于转出资产收益率,那么实际上可能影响到净利息收入的增长,因为对应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成本在转出前后并未变化。
第二种是收入体现在非利息,成本体现在净利息。如果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账户的债券投资、基金投资、非标投资等),那么其收益就体现在其他净收入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投资收益中,但其资金成本支出实际体现在利息支出上。特别是在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后,对于债权投资(摊余成本计量)和其他债权投资(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分类更为严格,因此商业银行金融投资中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占比大幅提升,大型商业银行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从2013年之前的不足1%已普遍提升至2%~3%的水平。
第三种是收入体现在净利息,成本体现在非利息。如在外汇掉期业务中,由于在大多数时间段人民币利率水平高于美元,因此将美元掉期为人民币需要付出相应的掉期成本。掉期点体现在汇兑损益中,因此美元负债加掉期配置人民币资产的业务会产生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成本,在司库的跨币种流动性调剂和境外机构的同业代付、人民币贸易融资中都被普遍使用。人民币与美元掉期业务的举例见图2-5。
整体来看,资产、负债和非利息业务的难易程度有所不同,相对于纯粹的规模扩展,更难的是对资产的风险把控能力和综合定价能力、核心负债的组织能力以及中间业务的服务能力进行拓展。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市场贷款需求旺盛,银行在利率定价中有优势,往往容易陷入一条腿走路的单纯资产扩张路径,资产收益掩盖了负债成本的上升和风险控制能力的不足,更无动力主动提升结算服务、财富管理等中间业务。商业银行不应趋易避难,应该加强自身综合服务能力。
图2-5 人民币与美元掉期业务举例
注:汇率和掉期点水平均为假设,不代表2020年实际水平。
五、公司、零售和投金业务板块的动态平衡
商业银行公司板块以公司客户为服务主体,重点覆盖存贷款、国际业务、资金清算、中间业务等服务;零售板块以个人客户为服务主体,重点覆盖存贷款、财富管理、资金清算、信用卡等服务;投金板块即投行与金融市场业务板块,重点覆盖投资银行、金融市场和资产管理等业务。在不同发展阶段,商业银行对不同板块的发展战略有不同侧重。规模较小的银行可以聚焦于专业化发展,加强单一板块的经营能力,比如专注服务小微企业的城商行,服务零售金融的社区银行,服务“三农”的农商行。大中型商业银行各业务板块均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和客户资源,较多通过设立事业部的方式加强特定业务板块发展。随着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等异业竞争加剧,各业务板块之间的关联度越来越高,需进一步从全局思考和加强不同板块间的动态平衡,通过三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共同促进,打造体系化的竞争优势。
加强公司、零售和投金业务板块的动态平衡,既是商业银行提供全面客户服务的需要,也是融入经济循环和缓冲经济周期波动的关键。如工商银行提出的大零售、大资管、大投行以及国际化和综合化战略,建设银行提出的打造对公、对私、资管“三大支柱”,以及招商银行提出的坚持“一体两翼”的战略定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B端(企业端)和C端(用户端)的经济活动是相互联通的,公司和零售互为业务出入口。公司业务是零售获客的重要渠道,企业员工的代发工资和社保账户服务是银行重要的零售存款客户来源,由数字化服务切入企业经营的实体经济应用场景,银行通过B端拓展C端和服务。此外,银行在C端的客群规模和销售渠道优势,又促进了对B端的拓展能力,如零售业务的财富管理、私人银行对托管业务规模有较大的支持作用。
第二,金融服务在循环中互为支持,公司条线的资产组织、零售条线的财富管理、投金条线的产品设计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形成飞轮效应。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体系改革持续深化,市场活力和投融资需求被不断激发,企业直接融资占比提升以及融资方式多元化,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界限不再清晰,债券发行、股权融资、结构化融资与传统信贷服务有竞争有协同,居民投资理财意识不断提升。从公司看,公司业务提供了投金业务资产配置的标的基础,同时派生单位个人存款促进零售存款的稳定增长。从零售看,商业银行顺应行业和市场的变化趋势,重视管理客户总资产的战略,从存款到理财形成全面的财富管理。从投金看,银行理财或资产管理是业务条线融合的桥梁,一方连接了公司客户的融资需求,另一方连接了零售客户的投资理财需求,桥梁本身的建筑水平是投资银行和金融市场业务能力的体现。
第三,公司、零售和投金的规模、收入与风险特征不同,均衡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周期的波动影响。公司业务的顺周期波动性更强,经济周期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利润和现金流直接关系到企业信用状况,因此在经济高速增长期,企业信贷需求旺盛,公司业务利息收入也增长较快,风险特征不显著。零售业务也与经济周期息息相关,自然人信用相对较好并且违约概率遵循大数定律,顺周期性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小,因此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往往是银行资产质量的压舱石。投行与金融市场业务属于轻资本占用业务,银行一般不用承担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加强,作为机会型业务,其能够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综上来看,公司、零售和投金业务在资本消耗、收入特征和客户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可以起到相互补充、优势互补的作用,减缓周期性波动对银行经营的影响。
(摘自《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实践》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5月版)
责编:李震 | 总监:万军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