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报道了华东理工大学吴永真教授/朱为宏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有机空穴传输材料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这是朱为宏教授团队继发表Nature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也是华理首次以第一通讯单位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性论文。
吴永真,华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型太阳能电池研究,至今在Science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科研论文。曾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获上海市“东方学者”、中国化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荣誉。
朱为宏,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致力于光敏化学产品工程领域研究。截至2022年12月,发表SCI论文近320篇,被引20000余次,先后49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7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荣誉。2022年入选第十七届“上海市科技精英”。
该工作创新引入氰基膦酸单元,发展双亲性小分子空穴传输材料,通过动态自组装构筑有序、超薄、表面超浸润层,一石二鸟完美解决了器件应用中载流子输运和界面缺陷控制两大难题。研究成果以“Minimizing buried interfacial defects for efficient invert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为题发表于Science。
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生张硕和叶方圆、吉林大学博士生王啸宇以及华中科技大学陈锐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华东理工大学吴永真教授和朱为宏教授、波茨坦大学Martin Stolterfoht博士、吉林大学张立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陈炜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工作得到了田禾院士和韩礼元教授的悉心指导,上海科技大学宁志军教授、中科院化学所林禹泽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王言博助理教授在材料表征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该研究工作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材料生物学与动态化学前沿科学中心、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上海市基础研究特区、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等项目资助。
一直以来,华东理工大学始终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迎难而上、勇攀高峰,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多年来,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在华理校园拔地而起,学校获批9个科技部“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成立了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奥利弗·哈特合同与治理研究中心。
除了积极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学校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近3000项,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2年,学校继续勇攀科学高峰,矢志科技报国,在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上留下华理足迹。学校获批“抗骨衰老的生物材料与技术”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上海市“碳中和”基础研究特区项目,牵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3项。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交出了一份非凡答卷。
吴永真教授和朱为宏教授所任教的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是立足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化工、材料国家一流学科的特色优势,坚持以化学为基础,理工学科协调发展,围绕国际化学科学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开展化学化工类一流学科建设,构建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华理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办学实力雄厚,培养了高水平的本科教学团队,拥有首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工科化学基础课程虚拟教研室。学院具备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研究的完整教育体系。4个本科专业中,应用化学专业、化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化学专业获批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精细化工是教育部首批“新工科”专业,各专业实力强劲,为学子们搭建了广阔舞台,助力他们探索科学前沿。
未来,华东理工大学将继续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科技前沿加快技术攻关,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持续探索、创新突破,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和科研支撑。
关注“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招生”,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华东理工大学官网/官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