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布团簇构造、功能及多级演化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国科金发计〔2023〕57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团簇构造、功能及多级演化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所述要求和注意事项申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3年7月31日
团簇构造、功能及多级演化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
团簇是介于原子/分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多核聚集体,具有确定的原子组成和化学结构,代表了凝聚态物质的初生态,是关联宏观性质和物质微观结构的理想模型,对深刻认识和理解物质转化的规律具有重大意义。
一、科学目标
通过化学、物理、生命、材料、环境、信息等多学科交叉,发展新型团簇及其多级结构构筑的新概念、新策略、新方法和新反应,建立团簇高精度和高分辨表征的新技术,在原子水平上揭示团簇特殊性质的结构基础与演变规律,理解团簇结构与功能的关联,制备功能团簇基材料与器件,解决基于团簇的变革性技术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重大研究计划将聚焦团簇构效关系,探索物质结构与性能随团簇尺寸变化的规律,揭示团簇稳定性机制,理解多级团簇体系中主体与环境的作用机制,实现功能导向的多级团簇结构的精准构筑和宏量制备。
(一)团簇的稳定性机制。
具有特殊结构与独特性能的新型团簇的发现、团簇形成机理和稳定化机制的理解、各种化学键及弱相互作用的认知。
(二)团簇电子结构的规律。
团簇结构及稳定性随团簇尺寸的演变规律、团簇的“幻数”特性、团簇的构效关系。
(三)多级团簇功能的调控原理。
多级团簇功能与团簇内聚集态、簇际相互作用、团簇与环境耦合的关系。
三、2023年度资助的研究方向
进一步聚焦团簇构造、功能及多级演化的关键科学问题,在本重大研究计划前期执行的基础上,2023年度以集成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形式对以下四项研究内容进行资助:
(一)团簇的精准构筑及功能应用。
建立具有精准结构和确定原子数的团簇的定向设计、高效合成策略和宏量制备方法,认识和理解团簇稳定性机制,揭示团簇制备的调控规律。理解团簇内多核聚集态与电子转移、簇际相互作用、团簇与环境及外场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团簇基功能材料的构效关系,进而实现功能复合。重点支持功能导向的原子团簇和分子团簇的设计及合成,通过其光、电、磁等物理特性的性能复合,构建基于多级结构的相关团簇材料和器件,为集成电路、大气环境、原子制造和量子信息等领域中重要难题提供解决方案。
(二)团簇形成机制、演化规律及表征。
发展超高时空分辨的团簇研究技术与团簇的电子结构理论。建立团簇结构数据库,发展人工智能(AI)辅助的合成方法。发展先进的团簇束源技术,建立团簇物性表征新方法,揭示团簇成核机制、生长演化规律及其动力学性质。重点支持建设高时空分辨的团簇科学装置,发展创新的团簇形成与表征方法,实验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理解团簇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认识和研究金属原子、水分子等团簇的结构、性质及演化规律。
(三)团簇和模拟金属酶的催化基础。
研究具有确定原子数和精确结构的负载型团簇和仿生团簇的催化性能,理解催化过程中团簇结构、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对分子转化的影响。开展以特定原子数的团簇为催化剂、催化机制可明确表征的研究,针对烃类、N2、CO2、H2O等重要分子的催化转化和生物酶活性中心的全合成与催化机制研究等方面内容。重点支持团簇模拟金属酶的合成,开展固氮、光合、产氢等功能研究;发展金属与碳团簇的复合体系,开拓团簇在氮循环、碳循环、硫循环等方向的催化应用。
(四)功能团簇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通过团簇的表面结构修饰与性能优化,构建具有生物靶向功能的团簇及其组装体,研发生物医用荧光团簇显像剂,发展靶向识别和肿瘤细胞可视化技术,实现对肿瘤的精确成像和治疗。重点支持稀土、硼等团簇体系功能衍生与生物医学应用,获得可用于癌症诊断、靶向、中子捕获放疗等诊疗一体化的团簇候选药物。
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
本重大研究计划以原始创新为首要目标。申请书应论述与项目指南最接近的科学问题和创新目标,同时要体现交叉研究的特征以及对解决核心科学问题和实现本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目标的贡献。鼓励多学科实质性交叉合作研究,优先考虑生命、医学、数理及材料等学科与化学学科的交叉合作,优先支持跨领域交叉的研究项目。
集成项目要在前期已经取得的重要进展基础上,进一步聚焦核心科学问题,明确申请项目对实现本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重点支持项目要有较好的前期研究成绩和积累,提出明确的重要、前沿科学问题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体现学科交叉特征。
五、2023年度资助计划
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1-3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为200-4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拟资助集成项目4-8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为200-10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根据申请情况和申请项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确定资助项目数和直接费用资助金额。
六、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三)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日期为2023年9月1日-9月7日16时。
(1)申请人应当按照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要求在线填写和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
(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将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集成项目”或“重点支持项目”,附注说明选择“团簇构造、功能及多级演化”,根据拟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
集成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4个。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4)申请人在申请书“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部分,应当首先说明申请符合本项目指南中的资助研究方向,以及对解决本重大研究计划核心科学问题和实现本重大研究计划科学目标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2. 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3年9月7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9月8日16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
3. 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将每年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本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
(四)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化学科学部三处
联系电话:010-62328253
关于发布集成芯片前沿技术科学基础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国科金发计〔2023〕59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集成芯片前沿技术科学基础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中所述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申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3年7月31日
集成芯片前沿技术科学基础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
“集成芯片前沿技术科学基础”重大研究计划面向国家高性能集成电路的重大战略需求,聚焦集成芯片的重大基础问题,通过对集成芯片的数学基础、信息科学关键技术和工艺集成物理理论等领域的攻关,促进我国芯片研究水平的提高,为发展芯片性能提升的新路径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面向集成芯片前沿技术,聚焦在芯粒集成度(数量和种类)大幅提升带来的全新问题,拟通过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化学和材料等学科深度交叉与融合,探索集成芯片分解、组合和集成的新原理,并从中发展出一条基于自主集成电路工艺提升芯片性能1-2个数量级的新技术路径,培养一支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队伍,提升我国在芯片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重大研究计划针对集成芯片在芯粒数量、种类大幅提升后的分解、组合和集成难题,围绕以下三个核心科学问题展开研究:
(一)芯粒的数学描述和组合优化理论。
探寻集成芯片和芯粒的抽象数学描述方法,构建复杂功能的集成芯片到芯粒的映射、仿真及优化理论。
(二)大规模芯粒并行架构和设计自动化。
探索芯粒集成度大幅提升后的集成芯片设计方法学,研究多芯互连体系结构和电路、布局布线方法等,支撑百芯粒/万核级规模集成芯片的设计。
(三)芯粒尺度的多物理场耦合机制与界面理论。
明晰三维结构下集成芯片中电-热-力多物理场的相互耦合机制,构建芯粒尺度的多物理场、多界面耦合的快速、精确的仿真计算方法,支撑3D集成芯片的设计和制造。
三、2023年度资助的研究方向
(一)培育项目。
基于上述科学问题,以总体科学目标为牵引,2023年度拟围绕以下研究方向优先资助探索性强、具有原创性思路、提出新技术路径的申请项目:
1. 芯粒分解组合与可复用设计方法。
研究集成芯片和芯粒的形式化描述,分解-组合理论及建模方法,研究计算/存储/互连/功率/传感/射频等芯粒的可复用设计方法。
2. 多芯粒并行处理与互连架构。
研究面向2.5D/3D集成的高算力、可扩展架构,计算/存储/通信等芯粒间的互连网络及容错机制,多芯异构的编译工具链等。
3. 集成芯片多场仿真与EDA。
研究面向芯粒尺度的电-热-力耦合多物理场计算方法与快速仿真工具,面向集成芯片的综合/布局/布线自动化设计工具,集成芯片的可测性设计等。
4. 集成芯片电路设计技术。
研究面向2.5D/3D集成的高速、高能效串行/并行、射频、硅光接口电路,大功率集成芯片的电源管理电路与系统等。
5. 集成芯片2.5D/3D工艺技术。
研究大尺寸硅基板(Interposer)的制造技术,高密度、高可靠的2.5D/3D集成工艺、材料等,万瓦级芯片的散热方法,光电集成封装工艺等。
(二)重点支持项目。
基于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以总体科学目标为牵引,2023年拟优先资助前期研究成果积累较好、交叉性强、对总体科学目标有较大贡献的申请项目:
1.高性能集成芯片容错互连架构。
研究大规模2.5D/3D集成芯片的容错互连架构,探索多芯粒集成下可重构互连拓扑和容错路由机制。互连架构支持百芯粒/万核级规模下多种互连拓扑动态重构,容错机制能容忍核故障、芯粒故障、芯粒间互连故障等类型。实现互连架构模拟器并开源。
2. 芯粒形式化描述与仿真器。
研究不同功能芯粒的分解组合的形式化描述和语言,并构建基于上述描述的万核级集成芯片仿真器,可准确模拟计算、存储、IO、通信、有源硅基板(Interposer)等不少于20种芯粒行为,支持10种以上端/边/云应用场景的性能评估。实现形式化描述语言仿真器并开源。
3. 支持芯粒间缓存一致性的访存机制。
研究同构/异构多芯粒系统的缓存一致性机制,探索集成芯片的多级缓存架构、可扩展的存储管理机制以及基于片上网络的访存优化策略。构建芯粒间的缓存一致性访存行为级模型,支持256核以上规模的CC-NUMA架构,典型延迟低于100ns,并开源功能验证模拟器。
4. 面向万瓦级集成芯片的供电架构与电路。
研究高功率密度集成供电架构和电路,探索面向万瓦级集成芯片的多级、低损耗供电架构。基于先进封装技术,实现整体峰值效率大于85%,末级DC-DC芯片电流密度大于1.5A/mm2的高效率、大功率供电电路。
5. 硅基光互连接口电路。
研究硅基光互连接口,探索高带宽硅光器件、CMOS工艺兼容的收发机电路、异质集成封装技术,实现单路100Gbps以上速率、带宽密度不低于100Gbps/mm2、能效优于4pJ/bit的光互连接口芯片。
6. 高能效的芯粒互连并行接口电路。
研究面向2.5D集成芯粒间互连的高能效、高密度并行互连接口电路。探索多速率、多协议兼容的收发机电路架构;宽调谐范围的时钟生成与恢复电路;低功耗均衡技术;兼容NRZ/PAM调制模式的互连接口。实现单线最高速率>32Gb/s,最佳能效≤0.7pJ/bit,误码率≤1E-12的互连并行接口电路。
7. 大规模芯粒互连的布局布线算法。
研究大规模芯粒互连的快速自动化布局布线算法,探索基于机器学习的信号完整性分析方法,信号完整性驱动的芯粒布局与互连布线算法,带约束条件的单/多目标的最优化布局布线算法,实现支持百芯粒/十万互连线级规模、满足单线速率大于16Gbps的信号完整性要求集成芯片布局布线EDA工具并开源。
8. 2.5D集成互连线的高效电磁场计算方法。
研究集成芯片分层、高密度、宽频带互连线的高效电磁场建模方法,探索基于数值路径变换算法的分层格林函数快速计算方法,网格剖分的自动化与加速计算技术,实现对5层以上金属互连线工艺、边缘布线密度不小于300 IO/mm、频率范围覆盖0-16GHz的互连线签核(Sign-off)级精度快速电磁场仿真器并开源。
9. 超高密度键合的基础理论和界面跨尺度力学模型。
研究堆叠界面的超高密度直接键合的基础理论,探索多场耦合下界面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建立芯粒-晶圆键合界面的跨尺度力学模型。实现导电接口阵列对准连通≥4×104个/mm2,支撑在180℃低温退火工艺下实现机械强度大于1.5 J/m2的高可靠性键合。实现高密度键合力学仿真工具并开源。
10. 大尺寸硅基板(Interposer)工艺的翘曲模型与应力优化。
研究大尺寸硅基板制造技术,构建晶圆级翘曲模型及应力优化方法,探索高深宽比的TSV、高密度的深沟槽电容等制造工艺的应力效应机制,实现≥2400 mm2的大尺寸硅基板,并示范深沟槽、硅通孔等工艺流程后的12英寸晶圆翘曲值均不超过200μm。实现翘曲模型仿真工具并开源。
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
(一)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注重需求及应用背景约束,鼓励原创性、基础性和交叉性的前沿探索。
(二)优先资助能够解决集成芯片领域关键技术难题,并具有应用前景的研究项目,要求项目成果在该重大研究计划框架内开源。
(三)重点支持项目应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前期积累,对总体科学目标有直接贡献与支撑。
五、2023年度资助计划
拟资助培育项目10-20项,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为8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培育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7-10项,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重点支持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
六、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三)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日期为2023年9月1日-2023年9月7日16时。
(1)申请人应当按照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要求在线填写和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
(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培育项目”或“重点支持项目”,附注说明选择“集成芯片前沿技术科学基础”,受理代码选择T02,并根据申请项目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不超过5个申请代码。
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均不得超过2个。
(4)申请人在申请书“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部分,应当首先说明申请符合本项目指南中的具体资助研究方向(写明指南中的研究方向序号和相应内容),以及对解决本重大研究计划核心科学问题、实现本重大研究计划科学目标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2. 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3年9月7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9月8日16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
3. 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将每年举办1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本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
(四)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二处
联系电话:010-62329489
关于发布多物理场高效飞行科学基础与调控机理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国科金发计〔2023〕58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多物理场高效飞行科学基础与调控机理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所述要求和注意事项申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3年7月31日
多物理场高效飞行科学基础与调控机理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
“多物理场高效飞行科学基础与调控机理”重大研究计划面向一小时左右全球抵达高速民航和航班化天地往返运输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多物理场*高效飞行重大基础问题,通过飞行器构型连续变化,结合主动流动调控与智能控制实现飞行器跨大空域、宽速域、可重复的高效智能飞行,为航天运输系统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一、科学目标
瞄准中国航天运输系统国家重大需求,提出跨域高效智能飞行新思路,面向跨域、变构、可重复飞行关键特征,建立非定常空气动力学模型,发展多物理参数实时感知与智能控制理论,突破主动热防护、变构型机构-结构设计、主动流动控制和电磁力热环境模拟与科学实验等关键技术,取得一批多物理场高效飞行原创性成果,牵引学科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革新面向航天巨系统的智能系统工程范式,为我国未来航天运输系统提供关键理论、方法、技术和人才队伍储备,促进中国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重大研究计划围绕以下三个核心科学问题开展研究:
(一)变构型材料与机构的多物理场耦合机理。
揭示柔性材料-变形机构在复杂约束下热防护、变形机构与结构、刚柔耦合等机理,建立结构健康监测、耐久性与损伤容限评价新方法,满足对飞行器变构材料与机构的极限需求。
(二)跨域非稳态流动模型及调控机制。
研究复杂时变边界条件下飞行器流动与飞行变形的相互作用机制,发展主动流动调控手段,实现气动特性精确预示和高效降热减阻.
(三)变构与飞行的一体化智能控制。
揭示强不确定环境下飞行动力学耦合控制机理,突破跨域无缝自主导航及环境-任务自匹配的在线自主规划决策等关键技术,构建变构型与飞行器的一体化智能控制方法。
三、2023年度资助的研究方向
(一)培育项目。
围绕上述科学问题,以总体科学目标为牵引,拟资助一批探索性强、选题新颖、前期研究基础较好的培育项目,研究方向如下(申报项目须覆盖以下单一方向中列出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1. 多物理场高效飞行变构热防护材料设计理论与方法。
探索多物理场高效飞行变构热防护材料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可拉伸超亲水耐高温柔性新概念防热材料设计理论与方法;发展高温热端部件成型工艺设计新方法;发展高温氧化环境柔性热流传感器件设计与制备方法;探索高温热防护材料损伤在线自感知新原理新方法。
2. 飞行器变构型机构与结构设计原理与方法。
探索多稳态、大承载、快响应变构型机构设计新原理与新方法。发展变构型高功重比驱动与高效传动新方法;研究柔性热防护结构柔顺大变形与承载机理,揭示多维度变形机构与柔性热防护结构运动与传载协调匹配机制;探索超高速强冲击着陆条件下轮胎结构设计新原理新方法。
3. 跨域变构飞行非定常空气动力学理论与方法。
探索跨域变构高速飞行器跨流域转捩与湍流理论与方法。建立连续变构、表面溢气等非定常过程的高速非连续介质湍流与转捩理论模型;研究高质量、强鲁棒动网格技术,发展跨流域非稳态边界湍流与转捩高精度时空一致计算方法。
4. 多物理场环境下跨域变构飞行主动流动调控理论与方法。
探索跨域变构飞行非定常条件下自适应智能流动调控新原理与新方法。研究跨域变构飞行器边界层失稳、转捩、流动分离的主动流动调控方法与策略;探索跨域变构飞行器高效低功耗降热减阻新机制;研究高速非定常流动试验与测试新方法。
5. 多维连续大变构智能飞行控制理论与方法。
发展跨域长航时卫星拒止环境下仿生无缝自主导航方法;研究返回过程推进剂非线性运动机理和建模方法;发展基于离散事件系统的飞行器变结构决策、故障诊断与监督控制方法;研究任务与模型强不确定下控制与变构策略的在线自主学习与演进。
6. 多物理场高效飞行信息感知、信道模型与地面模拟测量方法。
探索地面模拟装置等离子体流场包覆变形结构的力热电磁参数高精度三维测量方法;建立跨域飞行综合信道建模与在线预示方法;研究跨域变构飞行器异构协同测控网络资源感知与可靠通信技术。
7. 小样本条件下的跨域变构飞行器模型保精度近似表征方法研究。
揭示小样本条件下跨域变构飞行器系统性能保真快速预示机理。研究跨域飞行器组合变构形设计空间低损降维机制;发展虚拟样本迁移扩容与动力学内嵌的分层近似表征方法,突破包括变形机构的近似模型修正技术;探索面向复杂航天飞行器设计的智能系统工程学概念、内涵与基本方法。
(二)重点支持项目。
围绕核心科学问题,以总体科学目标为牵引,拟资助一批前期研究成果积累较好、处于当前前沿热点、对总体科学目标有较大贡献的重点支持项目,研究方向如下(申报项目须覆盖以下单一方向中列出的全部内容):
1. 跨域飞行器可重复使用轻质高效热结构材料健康在线感知与动态预测方法。
面向跨域变构飞行器1600℃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材料力热响应高精度在线感知(关键性能预测误差小于10%)与寿命预测需求,揭示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材料长期服役中性能演变规律与机理,提出热防护材料性能多因素损伤累积理论与模型,构建极端热环境下热防护材料热/力学性能原位感知方法,发展热力耦合环境下数据-模型融合的剩余寿命动态传感预测地面试验方法,形成轻质高效热结构材料的可重复使用性能感知、评价与预测理论,并完成典型样件与环境状态的风洞试验演示验证。
2. 跨域连续变构飞行器流固耦合模型与计算方法。
针对宽速域(0-25Ma)、大空域(0-100km)变构飞行器通过柔性蒙皮机翼分布式多维连续变形适应飞行热力环境和塑造流动环境重大需求,研究适用于跨域高速飞行连续变构的新型强鲁棒紧致气体动理学浸入边界流固耦合算法,突破跨域连续变构飞行器流体-蒙皮-驱动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大变形可压缩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技术,建立宽速域大空域变构飞行器非定常流场与流固耦合机器学习模型,发展跨域变构飞行器主动变形过程气动力热特性与气动伺服弹性响应高精度预示方法,揭示柔性蒙皮机翼多维连续变形过程非定常流动演化机理、流固耦合效应及其调控机制。
3. 跨域变构飞行的模态轨迹在线一体规划与自学习控制。
针对跨域(5-25Ma速域,30-100km空域)变构飞行面临的动力学高维异构、构型轨迹控制三者相互制约、任务多约束多目标的特点,探索基于参数化建模与数据驱动的“构型-空域-速域”高维空间聚类方法,建立面向控制的典型跨域动力学模态库,构建模态决策、轨迹优化与控制一体化的组合连续混合整数分层在线求解框架,解决多维稀疏约束与多尺度复合目标下的强化学习模态决策问题,揭示强收敛性凸优化实时轨迹规划对跨模态动力学的自适应机制,突破跨域大包络变构飞行的自学习频域/时域混合预测控制关键技术,实现在线决策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
4. 知识资源图谱驱动的跨域变构力热预示模型学习与不确定性分析。
研究跨域飞行器变构飞行过程的力热效应高效预示模型学习方法,基于仿真、试验数据和物理机理等知识资源图谱,探索形态变构与环境的耦合效应模型机器学习发现、参数反演与模型校正方法,突破基于多类多层模型纵向复合和横向集成的耦合效应鲁棒预测技术,研究高效预示模型的物理、数据、训练及预测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研制变构飞行过程力热效应高效预示系统并完成实验验证。
5. 基于空间动态感知的飞行管道智能决策与精准控制。
针对跨域飞行器(100-400km空域) 在上升段、在轨飞行段到再入段高速、跨域、灵活穿梭飞行中应对低轨巨星座、空间碎片、残骸等高密度空间非合作目标与严苛的力热环境带来的控制问题,研究在先验信息与体系支撑基础上对空间环境(低轨飞行器、巨星座、空间碎片、残骸等)的在线感知与威胁评估技术;研究基于逻辑驱动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飞行管道智能实时决策理论与安全控制方法;研究动态、狭窄管道内飞行器精准稳定控制技术。
6. 跨域高速飞行器极端环境下柔性超表面的电磁特性及调控机制研究。
针对跨域高速飞行器极端环境下(非平衡高温流场电子密度>1018m-3、温度>3000K)电磁特征缩减及目标探测的需求,探索兼具防热的柔性超表面电磁特性调控理论与方法,揭示跨域飞行器非平衡高温流场与柔性超表面的电磁耦合机理,研究柔性超表面的电磁特性及主动调控机制,研制耐高温、电磁特性可调控的柔性超表面样件,开展非平衡高温流场下柔性超表面包覆目标的电磁特性实验与调控效能评估。
7. 多物理场耦合下变构飞行智能规划决策与控制。
建立多物理场耦合下大变构飞行的运动模型,刻画飞行器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变构飞行运动特性及边界,揭示构型变化对剖面控制能力和跨域运动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机理与数据混合驱动的飞行能力评估、构型决策、轨迹规划与制导控制理论,解决多元任务与多源干扰下在线自学习与自演进问题,实现多维连续变化条件下构型能力与任务轨迹的双闭环智能决策规划与制导控制。
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
(一)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注重需求及应用背景约束,鼓励原创性、基础性和交叉性的前沿探索。
(二)优先资助能够解决多物理场高效飞行中的基础科学难题并具有应用前景的研究项目。
(三)重点支持项目应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前期积累,对总体科学目标有直接贡献与支撑。
五、2023年度资助计划
拟资助培育项目14-16项,资助直接费用约为8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培育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 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5-7项,资助直接费用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重点支持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
六、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三)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日期为2023年9月1日-9月7日16时。
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应当按照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要求在线填写和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
(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培育项目”或“重点支持项目”,附注说明选择“多物理场高效飞行科学基础与调控机理”,受理代码选择T02,并根据申请项目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不超过5个申请代码。
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均不得超过2个。
(4)申请人在“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部分,应当首先说明申请项目符合本项目指南中的具体资助研究方向(写明指南中的研究方向序号和相应内容),以及对解决本重大研究计划核心科学问题、实现本重大研究计划科学目标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2. 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3年9月7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9月8日16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
3. 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将每年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本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
(四)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二处
联系电话:010-62329489
* 注:多物理场是指高速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表面与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场(飞行器表面气体环境温度>3000K)、气动力学场(飞行器构型和表面气固界面非稳态时变)、电磁场(跨域可重复高速飞行复杂电磁环境)。本重大研究计划针对一种或多种物理场复杂环境下的问题开展研究。
关于发布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国科金发计〔2023〕56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所述要求和注意事项申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3年7月31日
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
“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计划立足地球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瞄准西太平洋作为地球系统的窗口所拥有的科学价值和地域优势,提炼和把握以流体为纽带的跨圈层动力过程与能量物质循环这一重大科学问题,进行多学科、跨尺度、跨圈层综合研究,发展板块构造理论,服务于西太平洋气候、环境、资源及国家安全等重大战略目标。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总体科学目标:揭示西太平洋多尺度海洋及板块俯冲的动力过程,认识其中的物质能量交换机理,阐明地表圈层与地球深部圈层的关联机制,揭示流体在跨圈层动力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把地球系统科学从地表圈层拓展到地球深部,引领跨尺度、跨圈层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建立跨圈层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框架。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西太平洋跨圈层动力过程与物质能量循环。本重大研究计划的组织实施将围绕以下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展开:
(一)西太平洋复杂地形对海洋动力过程和气候系统的影响。
西太平洋紧邻欧亚大陆,具有全球最典型的沟弧盆体系和海底复杂地形结构。西太平洋独具特色的构造与地形体系如何影响海洋动力过程和气候系统是有待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
(二)西太平洋流固界面跨圈层物质与能量交换过程。
西太平洋具有丰富的陆源物质输入、活跃的海底热液和冷泉活动、广泛的海底裂隙,是研究跨圈层物质能量循环的关键区域。然而,流固界面跨圈层物质能量交换对岩石圈演化和海洋深层环流等动力过程的影响仍不清楚,是本重大研究计划所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三)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地球深部流固相互作用。
西太平洋是研究板块俯冲和地球深部过程的天然实验室,流固相互作用对板块俯冲相关的深部物质循环和岩石圈演化十分重要,并与资源环境密切相关,是完善板块构造理论和发展地球科学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三、2023年度资助的研究方向
本年度计划资助集成项目,研究方向如下:
(一)西太平洋流固界面物质循环及其演变集成研究(资助强度400-500万元/项)。
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现有数据和成果并整合西太平洋钻孔历史资料,聚焦西太平洋流固界面物质通量及其与海洋碳循环的互馈作用,融合深海观测新手段与室内地化分析新技术,开展西太平洋陆架泥质区、陆坡与海槽的热液-冷泉系统、深远海沉积区的流固界面物质循环集成研究,估算不同类型区域流固界面碳、铁等元素的交换通量并揭示其调控过程,同时探讨流固界面相关元素循环在地质历史不同气候背景下的变化特征及其海底资源效应。
(二)西太平洋多圈层、跨尺度相互作用数值模拟及其气候效应集成研究(资助强度1500-2000万元/项)。
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现有观测、理论和模拟研究成果,开展古气候、现代气候模拟和未来气候预估,揭示西太平洋多圈层、多尺度相互作用对海洋环境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包括:(1)研发全球超高分辨率海气耦合模式,提升对海洋跨尺度相互作用及其气候效应的模拟能力;(2)重构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时间序列,阐明气候突变的发生和演变机制,预估西太平洋的未来气候变化;(3)实现新生代以来精细化全球古地貌4D重建,阐明海洋环流和气候系统对洋陆格局变迁的响应及其控制机理。
(三)西太平洋多圈层相互作用数据集成研究(资助强度1000-1500万元/项)。
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开展的科学考察航次调查数据、数值模拟数据以及历史资料等,发展面向多源、异构海洋数据的融合理论和方法,重点突破对西太平洋涡分辨率三维温盐流场、公里级分辨率海底地形的重构,建立西太平洋多圈层相互作用数据集,为开展西太平洋跨尺度、跨圈层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
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本重大研究计划强调和鼓励:
(一)对实现总体科学目标的贡献。
(二)促进科学问题解决的新思路、新方法。
(三)学科交叉、海陆气结合。
(四)促进我国相关领域发展的国际合作与共享。
(五)关键观测、探测技术与数值模式的发展。
五、2023年度资助计划
资助项目数和资助经费将根据申请情况和申请项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而定。
本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集成项目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
六、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三)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日期为2023年9月1日-9月7日16时。
(1)申请人应当按照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要求在线填写和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
(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将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在了解已批准项目和总结国内外已有成果、明确新的突破点以及如何探索的基础上,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集成项目”,附注说明选择“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
集成项目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4个。集成项目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贡献者,合计人数不超过9人。
(4)申请人在申请书“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部分,应当首先明确说明申请符合本项目指南中的资助研究方向,以及对解决本重大研究计划核心科学问题、实现本重大研究计划科学目标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2. 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3年9月7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9月8日16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
3. 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将每年举办1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本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
(四)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四处
联系电话:010-62326909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