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委党校教授都业明在中国社工(吉林)培训中心专家委员会成立专题交流会上的发言
很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做交流,我来自党校,跟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分属不同的行业领域,我们省委党校在社会工作这一方面可以说是新兵。今天向各位专家汇报的不是研究成果,而是一个教学经验的呈现,是这些年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基层党建和社会工作融合发展的问题,这个路径该怎么样去设置?
我们在实践过程当中,一开始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我们想能不能设基层党建和社会工作融合发展这个方向,经过论证之后我们发现,其实两者有融合的空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一个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目标,而且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然后公共参与、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几个方面的治理方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体会到治理过程是一元主导下的多元共治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当中说,党政军民学,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那么在这个背景下,各个治理主体它在发挥不同的作用。在理论基础上,在实践的方法上,我们有三个是可以借鉴的。第一个就是价值指向是一致的。第二个是工作方法它有契合。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社会工作时要尊重群众、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动员群众。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都特别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在尊重、接纳、非评判、案主自决等理念的指导下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等方法开展服务。因为有功能定位上的互补,所以我们就引出一个话题,党建它实际上是一个宏大的趋势,我们的党建和社会工作融合实际上解决一个问题,是政治和专业如何结合的问题。融合过程当中既然有了这样一些理论基础,我觉得我们还要思考一下融合是一个什么样方式的,融合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在整个融合过程当中,一方面我们的社工机构要开展党建工作,还要把自身做强,给自身赋能,所以党建和社会工作融合的一个出路就是社会工作本身的党建,包括机构的设立,包括联合党支部的成立。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社工作为一个专业的力量,嵌入到党建工作当中去,形成党建 社工的这样一种模式,但是要实现这样一种理想的状态,还有不同的张力。第一个张力是党建工作,它强调的是政治优先于专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社会工作本身来讲,专业性是它生存的前提,没有了专业性,社会工作失去了灵魂。所以这两者之间怎么去平衡?刚才发言的专家也讲到了这个问题。那么还有第二个问题就是:自上而下的党建和自下而上的这种共治之间的张力最后靠什么衔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际上是4个方面的治理,包括政治的引领,组织的引领,能力的引领和机制的引领。
在这一方面,根据专业介入的强度不同,分为直接引领和间接引领。党建直接引领最理想化的一个状态就是党建与专业介入并重的党群共治。当然这个“群”不是广义上的群众,更多的指驻街道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包括一些社会组织。这种结合方式是什么呢?这种结合方式就是我们的社工,尤其是党员社工,到了这个社区之后怎么介入?首先党员社工去赋能党员。党员要到社区“双报到”,要下沉社区,要到社区去献一献爱心。可能这种方式比较单一,而且这种主动性不是很强,所以去往下沉社区的过程当中,效果可能不是很好。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就是党员社工给予下沉到基层的党员赋能,赋能之后,由这些党员去组织社区群众去做一些公益活动。这种方式让党员社工发挥了自己专业的力量,用一种专业的方法去做这个事情。
社会工作机构需要开展党建党务工作,我们到社区去了之后,首先给组织赋能,让组织去做一些比如说流动党员、退离退休党员这些党组织的活动,这是第二种方式。第三种方式是党建引领的间接方式,社会工作介入比较高。党建能力引领下的公益互助为什么用能力引领?这个党员社工赋能的是志愿者,不是赋能党员,也不是赋能社工机构,尤其老旧散小区,它没有一些专业的力量,怎么办?这种类型可能不能涵盖党建和社会工作融合的途径,但是现在真真切切发生着。作为社工的培养机构,我们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将来我们一个社工培养出去之后,他们要做两方面的连接,一方面是横向连接,你到了这个街道到了社区,基层党建工作就落在街道社区,落到这之后能不能联系驻地的所有的党支部,包括尤其是非公党建两新组织,这样把它联合在一起。另一个是到了社工机构本身,作为党员社工,能不能跟上一级组织之间做一个对接,把上级党组织的一些意图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这是我们未来要思考的问题。
图文来源:中国社工(吉林)培训中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