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领域2021年的第一柄利剑出鞘!直播间低俗表演、诱导未成年人打赏、封禁主播借壳复出等乱象再迎强监管。2月9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网络直播行业存在的内容生态不良、主播良莠不齐、充值打赏失范、青少年权益遭受侵害等社会关切问题,从13个方面提出管理细则,压实平台主体责任。
去年12月,南都网络内容生态治理研究中心基于一年的持续监测研究发布了《音视频直播平台内容痛点及治理创新报告》,剖析行业在主播管理、内容审核、直播打赏、未成年人、内容建设五个方面存在的瓶颈及治理现状,此次《意见》在这几方面作出详细的管理指导依据。
主播不得组织变相赌博、跨平台交易
在主播管理方面,南都网络内容生态治理研究中心曾调查研究发现,直播平台主播常见违规行为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沉疴已久的直播间低俗表演、传递不良价值观等行为。第二种是主播及其经纪代理的“诱导打赏”行为,第三种是利用直播间等公开渠道售卖违规资源或者色情服务。第四种是已遭平台甚至行业封禁主播通过换马甲、换平台借壳复出,比如,注册小号、采用“变声器”以身犯险。
此次《意见》提出五个“不得”,对主播行为加以规范,明确主播行为中组织变相赌博、跨平台违法违规交易、煽动网络暴力、接受未成年人打赏等突出违法违规乱象需承担法律责任。
去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提到研究探索网络直播分级分类管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0年11月发文要求,“网络秀场直播平台要建立直播间和主播的业务评分档案,细化节目质量评分和违规评分等级,并将评分与推荐推广挂钩。”此次《意见》更加细化了直播账号分类分级规范管理需要考虑的因素,要求对包括主播单场受赏总额、直播热度、直播时长和单日直播场次、场次时间间隔等方面合理设限。
强化用户违规、打赏管理,必要时设置打赏冷静期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意见》特别强化了对直播用户的行为规范。包括禁止发布违法违规信息,煽动攻击谩骂、恶意“灌水”,以及斗富炫富、博取眼球等。
常见的用户违规以直播间弹幕形式出现,南都网络内容生态治理研究中心曾提取直播间低俗弹幕内容进行特征分析,发现“谐音、缩写、造梗、露骨文字引诱入群”等暗示性文字套路多见,同时,用户煽动攻击“带节奏”,他人跟帖等直播间“失控”现象反复,南都记者曾对多家平台低俗弹幕进行举报,多以无反馈告终。(查看报道:实测直播平台低俗弹幕举报)对此,《意见》以明文要求,网络直播平台应有效拓宽举报渠道,简化举报环节,及时受理、处置并反馈公众投诉举报。
在备受关注的直播打赏方面,南都网络内容生态治理研究中心曾针对直播间高额打赏及打赏怪象进行调查,发现存在打赏金额上限普遍设定过高、直播间内打赏过于频繁等现象。(查看报道:直播平台打赏多烧钱?)
此次《意见》明确,“建立直播打赏服务管理规则,对单个虚拟消费品、单次打赏额度合理设置上限,对单日打赏额度累计触发相应阈值的用户进行消费提醒,必要时设置打赏冷静期和延时到账期。”这在国家广电总局新规中也曾要求。
提供“青少年模式”,企业:身份识别是关键
针对直播领域关乎未成年人的违规内容侵扰、未成年人账号管理及充值打赏等常见问题,《意见》以16周岁为界限,要求不得为未达到年龄未成年人提供主播账号注册服务。同时要求提供“青少年模式”, 建立未成年人专属客服团队处理相关纠纷。
TT语音副总裁兼总编辑任少峰曾告诉南都记者,目前青少年模式中“用户身份识别”是核心关键。在身份识别时,平台大部分是通过用户实名认证、家长主动开启青少年模式等途径被动获取未成年信息,虽然也采取用户行为分析,地理位置判断等技术手段主动识别用户身份,但很难做到完全准确。他建议,“如果设立行业共同认可、统一执行的身份认证系统,对平台来说,是解决了用户识别方面的一大难题。”
不过,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旭坤表示,目前仍存在部分小企业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能力有限,因此在面对用户信息识别时应更加谨慎,以防对未成年人权益产生深远的危害。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网络内容生态治理研究中心
采写:研究员 张雨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