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所对喀斯特特有濒危药用植物地枫皮的保护性回归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Conservation introduction of Illicium difengpi, an endangered medicinal plant in southern China is feasible”为题在保护生物学主流刊物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上在线发表 [IF2021 = 3.38, 生物多样性领域 1区]。我所特色经济植物研究中心王满莲研究员和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黄柳菁副教授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任海研究员和我所唐辉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技厅、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等的支持。
地枫皮( Illicium difengpi)是八角科常绿灌木,又名高山龙、山八角,其叶片浓绿肥厚、嫩叶和幼果红色,树型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地枫皮的茎皮和根皮具有祛风除湿,行气止痛等功效,是桂龙药膏、桂龙药酒及多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是喀斯特地区非常有开发利用前景的野生药用植物。地枫皮抗旱性强,主要生长在喀斯特石山山顶的裸岩及半裸岩山地上,林下也有少量分布,因生境退化和过度采集而面临灭绝威胁。
1.地枫皮嫩叶 2.子叶开花 3.花蕾 4.果实 5.长在裸露岩石上的地枫皮
近来年,我所药用植物逆境生态及种质创新利用研究课题组与华南植物园任海研究员等合作开展了地枫皮的保护性回归研究工作。研究人员在进行地枫皮野生种群及其生境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成功繁殖了地枫皮苗木,然后把地枫皮苗木移植到带土壤的喀斯特斜坡(KSS)、喀斯特裸岩(KBR)和非喀斯特丘陵(NKH)生境中,并将其与原分布点的野生地枫皮个体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移植在带土壤的喀斯特斜坡点的地枫皮成活率、株高、 茎直径、冠幅和总生物量远远高于另两个点的地枫皮,并且繁殖性状也普遍优于另两个点的地枫皮。但是,喀斯特裸岩点地枫皮的不同部位药用成分含量(槲皮素和厚朴酚)高于带土壤的喀斯特斜坡点地枫皮,而带土壤的喀斯特斜坡点地枫皮又高于非喀斯特丘陵点地枫皮。由此可知,地枫皮在喀斯特裸岩点表现出强的生长适应性且药用成分含量较高,在被移植到非喀斯特丘陵点时生长表现不佳,在带土壤的喀斯特斜坡点表现良好。该试验表明,地枫皮的保护性回归是可行的,可为地枫皮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一条重要途径。该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喀斯特地区石山的生态恢复和产业发展,也为喀斯特地区其它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三个回归试验点地枫皮成活率、高度、 茎直径和冠幅对比图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1989421003061?via%3Dihub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