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经费10年增万亿”推动义务教育提质扩面(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文 毕舸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近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有20.7万所学校、1.58亿名学生、1057万名教师,是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学段最长、人数最多的一个学段。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资金投入、公共资源配置等优先保障义务教育,2012~2021年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从1.17万亿元增加到2.29万亿元,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始终保持在50%以上。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教育模式,体现了三大特点:接受义务教育是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的法定权利,任何人和机构不得损害;国家以法律及其他制度保障形式,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成长;建立高水平、广覆盖的全国义务教育体系,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儿童、少年健康成长,让义务教育有保障,则成为关系到这项重大教育工程成败的关键。

基于义务教育的特性,纯粹的市场化并不适用。义务教育投入周期长,同时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低收入群体家庭经济支付能力偏弱等多重因素,学校自收自支甚至实现盈利的运转模式不可行。也因此,政府财政兜底,为符合条件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学提供有力支持,成为国际通行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6年7月1日起施行,并于2018年12月29日由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第二次修正,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向学生收取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为了解决部分欠发达地区经费筹措缺口问题,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由此建立起常态化的义务教育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解决了教职工的收入来源,使其能安心教学,义务教育“供应侧”的经费稳定,能够让大量教职工专注于本职工作,为学生带来更高质量的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法》还着眼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教育升级趋势,明确要求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以法律为承诺,确保专业人才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不仅能获得“铁饭碗”,并且收入水平会随着财政投入增加而同步提升,也就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其中,如此,方能让教育专业人才机制良性运转。

十年来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增长超万亿元,体现出政府在义务教育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从广大教职工的工资及教学经费保障入手,逐年增加在学生身上的相关教育经费投入,使得数十万所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充足的教职工人才输送又能让学校持续性增加学位,满足所在地区义务教育适龄学生的求学需求,保障学生受教育权。

对教育设施建设和教职工队伍的投入,提升了义务教育的承载力。按照人口数量计算,1.58亿名适龄学生与世界人口数量排名第9的国家基本相当,如果没有足额的资金支撑,就无法保证上千万名教师在岗教学,更难以做到各地教育部门及学校为包括教师在内的教职工队伍提供相应的培训及职业再发展,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水平。

除了直接投向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的各项投入外,我国的另一大创新在于人才梯队的培养。通过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建立了培养基层义务教育人才的“绿色通道”,做大了师资增量。

这十年来,中国进一步落实教育资助政策,提升教育公平力,着力解决“乡村弱、城镇挤”问题,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数据显示,2012~2021年,小学生均经费支出从每生每年7447元增至14458元,初中生均经费支出从每生每年10218元增至20717元。教育部介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基本实现应助尽助,优先将建档立卡、低保、特困供养、孤儿、残疾等学生纳入资助范围。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700万名农村学生。通过向欠发达地区学生倾斜的帮扶计划,不仅让所有适龄学生有书读,并且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成长予以全方面关注,让其在成长关键阶段既能获得知识,更能实现强身健体。受益学生的体质健康合格率从2012年的70.3%提高至2021年的86.7%,2020年农村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分别比2012年高出近10厘米和8厘米。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的形态发育各项指标向好,成为义务教育系统工程最好的成果体现。

当然,我国义务教育还将面临不少新课题。但更要看到,十年来,义务教育体系的各项改革成果得到了切实巩固,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地位进一步凸显。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义务教育未来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教育均衡发展的红利会惠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9月22日 上午10:21
下一篇 2022年9月22日 上午10:3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