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随着我国企业(包括国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日久,一些以往不太受关注的问题正变得突出,即科研质量问题、更严重一些是创新成果造假问题——这与科研管理中的“伪装性”有关。伪装性,是所有社会系统及其参与系统的固有属性,包括科研工作体系(相关研究详见《科研工作体系的脆弱性与伪装性——亟待开拓的管理新视域》一文)。
当前对伪装性问题最常见、也最朴素的理解是“人的问题”,结合科研讲就是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问题”。但事实上我国企业(包括国家开展的一些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所遇到的伪装性问题,从根本上讲并非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主体的能动性问题、甚至专业操守问题,背后有更客观的原因:是当前在科研上的两方面做法——“未加载技术发展的科技项目”和“不依托科技项目的技术发展”所致。
未加载技术发展的科技项目,在高创新下必导致伪装性
这些年我国企业开展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越来越多,以往防创、微创多属E类工作,但现在的项目创新起始点已大大提前;加之近年国外在技术、人才和产品上的限制增加,使得这些重大项目中包含的很多S类和T类工作只能通过自研完成,显然项目的创新度提高了。(S指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应用基础研究,T指应用技术开发、试验发展等,E指工程化阶段开发活动。)
但由于之前的科技项目类型(以E为主)及其开展模式(以模仿为主),使得过程中的技术积累很少,针对特定项目的需要讲更是如此——虽然放在全球技术准备状态下该项目仍属E类。实践者也认识到了这一情况,所以无论在时间还是资源投入上都比以往配置更多、甚至还留有余量,但由于两方面客观原因导致在这种照顾下仍无法得到预期结果:
一方面,由于科研冗余性的存在,当前项目不是简单增加了S和T环节工作,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冗余性远大于E类工作。冗余性是科研工作的内在生产特性,相对于本次需要的目标知识而言,科研生产过程存在着大量的“废工废料”(冗余投入及由此产生的冗余知识),且越是高创新项目、技术距离远的项目越是如此。因此无论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当前尤其是时间资源上,这些项目的创新资源配置远未满足科研工作特性要求,从立项之初就已注定“资源不足而无法完成”,强为之必导致伪装性(相关研究参见《正向研究和逆向研究:冗余性与概率性改善是核心》一文)。
另一方面,同样由于S和T环节的增加,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变”不可避免,且不仅是进度、费用之变,更多是创新目标物和项目内容界定本身的变化(如性能、构成、技术路线等)——复斯专家称之为“创新之变”。但企业现行的科研项目实施模式及其管控模式,既不适应、也无法容纳此类变,所以当必然发生之变不允许发生时,必导致伪装性。这也是少数开展较早的科技项目,当时即使资源充足、时间充裕也还是没能避免伪装性发生的原因(相关研究参见《有组织的科研,特殊在对“变”的组织》一文)。
S和T要遵循科研规律、有质量的完成,不可能仅靠某一个项目,它要求企业必须同时开展技术发展工作(其结果表现为技术积累)。不采用包含技术发展的科研范式,科技项目的实施质量问题就解决不了。任何未加载技术发展的高创新项目,客观上已不具备完成可能性,执行中出现伪装性问题(质量不达标或造假)主要根源不在人、更不在积极性。
不依托科技项目的技术发展,同样常诱发伪装性
(未完,待续)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