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养培育的关键期。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科学教育要基于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提升科学素质,努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孩子编织当科学家的梦想”。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以“慧心教育”为引领,深化“办学生生命成长的百花园”办学目标,落实“培养具有童心、爱心、求知心、责任心的中国儿童”的育人目标。学校积极下好科学教育“先手棋”,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让学生这个“关键变量”在未来真正成长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学生科技社团进行展示
学生参与中国科技馆实践活动
学校举行科技节活动
完善办学理念 培养善于创新的“慧心少年”
科学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奠基工程,抓好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对增长他们的科技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养成实事求是、勤于钻研的科学态度非常重要,对于人的一生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科学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教育途径。多年来,花家地实验小学以“人文、智慧、发展”为目标,以“慧心教育”为引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慧心教育”是全人教育,是学校核心素养引领下的着眼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慧心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是启迪智慧,培育能力;二是关爱心灵,培育品格。从知识培养到智慧启迪,从人性关爱到素养奠基,“慧心教育”符合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符合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
在“慧心教育”的引领下,学校形成了“5﹢1”的“六有目标”,即在原有的“健康的身心素质、优秀的道德品质、不断提升的学习能力、至少发展一项特长”基础上,特别增加了“勇于实践创新的精神”这一培养目标,包括好奇心强、想象丰富、思维求异、灵性变通、主动探究、乐于实践、勇于创新等,并且细化到各个年级。
为落实好科学教育,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书记为组长,副校长主抓,各校区教研组长带领实施的科技教育模式。通过完善的制度实现齐抓共管,因地制宜发展科学教育。学校还积极深化科学教育课题研究,先后开展了“小学科学实践活动中项目学习的研究”“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等系列课题研究,探索形成小学科学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一大批师德好、素质高的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学校教师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国家级和省市级评选中获奖,有力保障和推动了学校各领域的创新发展。
构建科创课程体系 赋能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课程是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关键载体。花家地实验小学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智慧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探索项目式、跨学科学习,赋能学生综合创新素养提升。
近年来,学校自主研发了“慧心课程”(慧心爱世界、慧心阅世界、慧心探世界、慧心竞世界、慧心绘世界),分为基础类、拓展类、专长类三类课程,其中又有语言与文学、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品格与心灵、体育与健康五大板块。基础课程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为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学科基础的厚实;拓展课程进行各学科间的横向沟通、纵向延伸,注重实践体验,尊重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包括必修和选修,丰富课程供给,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专长类课程基于区域资源、教师资源,尊重学生个体需求,适性扬才,采用选修加提升的方式,凝练课程特色,实现学生适性发展。同时,学校建构以跨学科融合为形态的“慧心课程”体系,激发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巨大潜能,为学生创建生命成长的百花园。
在“慧心课程”体系中,学校把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作为科创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系统建构“科技﹢创新”课程,在课堂和活动的实践中,落实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学校的科创教育逐步形成了“四化”特色,即课程多元化、活动常态化、项目精品化、资源交互化。
在课堂教学中,学校构建了“智慧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借鉴友善用脑理论发展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利用同质异构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学习;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社交能力。“智慧课堂”以学生价值智慧、理性智慧、实践智慧的协同发展为根本,以提升学生认知、思辨、判断、处理信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管理、课堂评价,成为激发学生思想和生命意义的课堂。
拓宽育人路径 共绘科学教育同心圆
多年来,花家地实验小学积极利用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构建了学科融通、家校社协同的科学实践活动体系,通过沉浸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拓展知识技能,体悟科学精神。
搭建平台,创设科教“新阵地”。学校积极打造富有科技韵味的校园文化,将花家地校区教学楼四层整体打造为科技主题,其中包含了天文摄影、科技创新、金鹏论文展示、模型及学校科技文化建设等多方面主题,努力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无限的科学视野。
创设机会,探索科教“新常态”。科学家进校园、与科学家面对面、走进科技场馆、科普作家进校园、开展科技竞赛等都是学校科学教育的新常态。科普作家位梦华走进校园,为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自己在南极和北极的经历,开启了花小众多孩子的科学探索之路。很多学生表示:要学习位老师的科学精神,长大也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每年,学校还举行别具特色的科技月活动,学生们可以参加各种有趣的互动游戏和挑战赛,零距离感受科技的魅力:模拟飞行、机器人、火星基地站、VR体验、3D打印等体验活动科技味十足。在每年的科技节上,全体学生齐聚一堂,展示自己的科创作品,分享创意和经验。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还激发了他们对科技的兴趣和热爱。
优化供给,探索科教“新路径”。课后服务为科学教育拓展了空间,学校组织教师开发系列校本科创活动课程,重点突出跨学科性、实践性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学生积极参与基础科学实验、创新科学制作、科学探索活动以及科学竞赛培训等课后服务,以此激发科学学习兴趣,提升科学素养。
馆校结合,探索科教“新空间”。学校积极依托“馆校结合”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研发出适合青少年的科技课程,系统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学校还充分拓展科学教育空间,利用博物馆、科技馆、植物园以及科研院所等特色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科学天地,走近科学家,感受科学的价值与魅力。
以赛促学,拓宽科教“新视野”。多年来,学校形成了“全员普及﹢个性特长”的科学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技活动和比赛。在北京市种植活动中,学校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获奖。同时,学生们在种植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发的思考,也成了教师思维创新的原动力。如今,花家地、方舟、朝来、西里校区在校园内开辟了种植园,种中药、种小麦等,这个过程让学生们体验到了生命成长的快乐;观鸟、天文观测活动一直是学校师生的最爱;模型制作社团及模拟飞行社团经过了5年多的发展,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人工智能、星球探索实践、火星基地等课程更是成为学校科技创新的品牌项目,多次荣获国家及市级比赛一等奖。
丰富多彩的科学教育有效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学生郑赫宸从小喜欢看夕阳,到了五年级,他就可以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对夕阳进行系统研究。他说:“看上去非常简单的自然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科学原理,藏着神秘的‘小宇宙’。同时,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和坚韧的信念,不论是每一天的观测还是最后的论文撰写,都需要持之以恒,一丝不苟。我将把科学精神带到生活中,不断发现身边的科学问题,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花家地实验小学的科学教育犹如一棵茁壮的小树苗,不断汲取营养,不断枝繁叶茂。近年来,学生、教师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先后在北京市创客活动中获得一等奖;连续多年在未来工程师竞赛中获得北京市一等奖并进入国家级比赛;在北京市金鹏科技论坛、科技创新活动中,师生连续多年获得一二等奖;在北京市植物栽培竞赛中,连续多年获评学校优秀组织奖,百余名学生和教师获奖。学校也多次被评为朝阳区、北京市科技示范校。面向未来,学校将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契机,持续聚焦科学教育提质增效,以人工智能教育为重点,让更多的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培养出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文/张冬云 徐芳(北京市花家地实验小学) 来源:现代教育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