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共党史党建学二级学科及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党史党建学科 一级学科)

【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大家谈】

作者:程美东(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自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21年12月发布《关于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及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的函》中拟将“中共党史党建”列为法学门类一级学科以来,中共党史党建学界就该学科的二级学科体系、学术规范等展开了广泛讨论,其中,光明日报党史版开设的“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大家谈”栏目推出的几篇文章,颇有启发意义。可以说,学界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取得了不少共识,但是在二级学科体系及课程设置上目前仍未形成高度共识,本文拟就此展开讨论。

国内外学科设置相关情况及其启示与反思

一级学科下设置明确的二级学科,可以说是中国特色学术规范的一个体现。根据《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显示,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有14个门类、117个一级学科,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1个。我国大学的院系基本是以某一个一级学科或者几个相关一级学科为基础设立的,比如文学院、哲学院、历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等。而欧美的大学并不是按照严格的一级学科来设置学院的,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统一的一级学科。虽然从大的方面来看,国外也是按照学科属性来划分的,但是不像我国大学划分得那么细。

国外一些大学虽然没有明确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划分,但是都遵循几个原则:其一,总体上都按照文、理、工、法、医、艺术等研究对象的差别来设置科目;其二,按照相对独特的研究对象来设置学院、系所等教学和研究机构;其三,各个学院之间的学科对象研究和学院内部的学科对象、研究内容上具有外延层次的并列逻辑关系,而不是互不相干。我们在借鉴国际上的学科设置经验时,要注意其注重母系统和子系统之间严密内在逻辑关系的思路与方法,同时立足中国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探索。

具体到中共党史党建学,我们要尽量避免简单把“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直接列为二级学科的做法。这样的做法其实就是直接把一级学科的两个关键词语移植到二级学科当中来,不能充分体现中共党史党建整体融合后的学科特点。当前,一些学位申请点设置的二级学科没有体现出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基础性、学理性问题意识,有些甚至是很微观层面的问题。个别学位申请点所列出的二级学科的排列逻辑存在不合理之处,各个二级学科间缺乏子系统所必须遵循的逻辑规则。有的学位申请点简单地用“党史 党建”名称设立一些课程,以体现党史党建学科的融合。实际上,党史党建学科的融合应将党史和党建学科实际内容融合起来设置相应课程,并不一定要带有党史或党建的名称。个别学位申请点把中共党史党建方法、中共党史史学史列为二级学科。笔者认为在目前来说这并不合适,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发展历程,这些方法可以开设一门课程,但若设置为二级学科,就显得研究空间较小,可能会使研究成果的深度、广度、持久性受到一定限制。

中共党史党建学应以通史、专题史为基础设置二级学科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中共党史党建学”设置为法学门类新的一级学科,从根本上解决了该学科的名称及门类归属问题。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隶属于法学门类,而法学门类共有13个一级学科,这13个一级学科设置的逻辑关系如何理解,不是本文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关注中共党史党建学内部应该如何设置。我们不妨考察一下目前若干一级学科下属二级学科设置的内在依据、原则,这对于因地制宜地科学设置党史党建学二级学科将会有所启发。参考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二级学科设置情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党的建设。这些二级学科设置的主要逻辑就是依据当时高校开设的四门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对应设置的,目标主要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相关问题研究并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师。再比如,中国史一级学科下设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专门史等二级学科,划分的标准是按照时间和史学理论方法以及20世纪新兴的不好归类的史学内容来设置的。以上两个一级学科下属二级学科的设置标准对于我们设置中共党史党建学二级学科有重要启示:第一,尽量有一个统一的划分标准;第二,难以用完全统一的标准来划分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考虑其他标准,以尽量多地充实学科内容,但二级学科之间需要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不能杂乱无章地排列;第三,将某一领域设置为二级学科一定要考虑到该领域目前研究水准的成熟度和未来的研究空间,凡是目前发展不够成熟和发展空间狭小的暂时不要列为二级学科。根据这样的原则,笔者认为目前中共党史党建学可以设置如下四个二级学科:中共党史通史、中共党史专门史、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共党史党建文献学。

“中共党史通史”是整个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基础学科。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治组织,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奋斗历程中领导中国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作为一门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运动规律的科学,中共党史无疑是党史党建学的基础。其核心内容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为中心,以中国共产党重要人物、重大会议、重要活动、重要事件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史、文化史、外交史、军事史、思想史等领域探寻历史规律。关注党的发展历程,全面、系统地研究党的历史,只有在这方面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中共党史党建学才能成为一门知识独特、严谨科学、务实有效的学问,才能培养出对于中共党史党建有深切了解、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

“中共党史专门史”是对“中共党史通史”的拓展和延伸。这个二级学科主要研究除了中国共产党上层建筑史之外的问题,主要是从其他学科多角度、多方向研究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事件、重要领导人物、地方党史、重大政策决策及实践等,如党领导下的新闻史、水利建设史、卫生防疫史、社会风俗演变史、婚姻家庭变迁史、法治建设史等,目前阶段,党史学理论方法和史学史也可以归入其中。这个二级学科包含的领域极其广泛,一来考虑到中国共产党是长期领导革命和建设的政党,其所领导的社会实践内容十分广阔,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广义上来看属于党的历史的组成部分,因而应该尽量把研究对象的范围扩大;二来有利于与时俱进地不断吸收各种新学科、新方法促进党史学科的发展,不断扩展党史研究的新领域。当然,也要防止过于泛化的倾向,不能简单地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生活内容全部纳入其中。

“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主要围绕“如何建设好党”而展开研究。它在学科研究取向上不是着重于史,而是着重于党的自身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具体措施办法,例如党的组织史就不宜放在党建部分,而应该主要属于党史通史中政治史的内容。只有深入研究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借鉴诸多社会科学的方法、范式,如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中的相关方法,才能为深化党史研究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更为明确的目标指向,助力培养适应性强、应变能力强、实践性强的党建工作人才。

“中共党史党建文献学”属于基础性学科,主要为党史党建研究提供相关的史料基础及方法。这个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党的重要文件、领导人著作、党的会议记录、党的组织活动等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与评价。这是横跨党史和党建两个领域的共同学科,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充分体现出党史和党建融合的特点。

中共党史党建学的课程设置

一谈到学科的课程设置,自然会想到本硕博一体化的思路。当然,会有人认为,中共党史党建学是不是必须设立本科专业?一般来说,本科设置的原则是宽口径、厚基础,不宜在这个阶段过于细化专业设置。但考虑到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肯定影响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同时,中共党史本科专业设立已有60多年历史,取得丰厚的学术积累和良好社会影响,所以,中共党史本科专业一定要继续强化。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将党史和党建有机融合?

一个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大多由三部分组成:知识体系、方法论体系、价值体系,中共党史党建学的课程体系也应包含或体现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共党史党建本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学术视野应该包含哪些方面?应该从何处着手加以培养?都还需要各高校基于自身研究基础和学术特色加以探索,而笔者认为至少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中共党史通史、中共党史重要人物学、中共党史文献学、中共党史史学史、中共党史学概论、中共党建学概论、中共党建史、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和国外中共党史学,等等。

中共党史党建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以启发方向、提供研究方法为主,适当考虑学位点研究传统、特色基础,不一定像本科专业课程那样面面俱到,凡是本科阶段已经开设的课程尽量不要简单重复,同时党史党建在必修课程上不应该严格加以区分。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中共党史重大事件研究、中共党史专题研究、中共党史重要人物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共历史文献研究等。各学位点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设置一些选修课,这些选修课将为学生毕业论文选择党史或党建打好研究方向和理论方法等方面的基础。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19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6月8日 下午12:30
下一篇 2024年6月8日 下午12:4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