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以“产学研聚焦:新动能、新模式、新产业”为主题,聚集了来自全国一线的“政、产、学、研、金”各界1000余位代表参加。
会上,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十大好平台、十大好案例正式发布。西安交通大学《校地企共创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创新引擎》入选十大好案例。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成立于2007年11月,自成立以来致力于推动“政、产、学、研、用”的互动协作,在整合创新资源、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大会同期还举办了“2024年中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推进会”以及“产学研创新成果与产业技术需求发布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组织开展精准对接,探索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合作新模式,加速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精准转化。交大与中国西电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共建了“西电-交大联合创新中心”;“氢易能源项目” “加速器驱动的硼中子俘获治疗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运用”两个项目成功发布。
高校作为科教前沿,必须要把握大势、勇立潮头,胸怀“国之大者”,主动融入社会变化的浪潮和国家发展大局。近年来,西安交大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通过瞄准未来产业方向、打破学科界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全国重要的科研和文教中心、国家重要战略性平台,实现教育体系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的有机衔接,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为现代大学与经济社会统筹融合提供新模式,为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
图源:西安日报
2019年的一个秋日,首批交大研究生入住创新港,开启了这所“智慧学镇”扬帆远航的第一年。从外部设施上看,书香气和科技范儿满满的创新港和传统印象中的大学校园有很大不同。深入则会发现,更“硬核”的还是这里打破科技创新壁垒、组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有组织推动基础研究和技术协同攻关的创新模式。
创新港中,校地校企合作、基础研究、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正有条不紊地推进。传统校企合作中“甲乙双方、一个项目、一纸合同、一笔经费”的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即成立由企业作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四方面主体的校企深度融合新型研发中心,实施“双管理、双首席、双导师”,形成“科学家 工程师”联合团队,发挥企业“出题人”作用,建立应用牵引基础研究机制,开展有组织研发,在联合攻关中培养创新人才,积极解决企业“卡脖子”难题。
作为秦创原的重要窗口,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安交通大学正在加快实施科技成果转化“6352”工程,构建校地校企(院所)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体,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特区”和“秦创原”引擎,助力陕西高质量发展。
“6352”工程是致力于汇聚“政产学研用金”六种要素,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丝路国际学院三大孵化器,打造政策、金融、服务、配套、知识产权法务,构筑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分别建成创业投资、成果交易两大支撑平台。
近年来,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推进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西安交大探索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与科技成果转化之路的经验越来越成熟,创新港成为了陕西创新主引擎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6352”工程建设持续进行中。
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里,从实验室的“最先一公里”到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渐渐被打通,基础研究不断强化,科研工作者协同攻关,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的实力也大大增强,汇聚为交大建设科技强国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西安交大这片科教高地,“高校招、企业供、政府助、多方赢”人才共享共用机制已经建立,有大师云集,传道授业解惑;有前沿平台,促进共享交融;有宜人环境,放下平静书桌。未来,交大创新港将持续提升满足市场需求、适合转化的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关注“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获取关于国家首批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西安交通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官微,西安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