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基金委发布的《关于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里明确,自然科学基金委将于2023年4月28日前公布集中接收期申请项目初审结果,并受理复审申请。按照这个时间点,27或28日将公布集中接收期申请项目初审结果!集中接收的大部分项目类型,资助结果一般在8月中下旬公布。
据传,目前已有专家陆续收到函评任务!表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正式进入函评季!
关于函评的过程和函评专家的情况,大家非常关心,之前有一篇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流动编制项目主任的学者写的非常详细,尽管最近几年基金委一直在进行改革,但评审模式变化并不大,这篇文章非常值得参考。
本文省略了形式审查之前的部分,重点关注函评相关内容。由于年份的变化,里面部分数据已经不太准确。
国自然评审流程
形式审查走完了,就要开始进入函评的准备工作了。
1. 频繁地开会
要说开会基金委的会议那是相当多,以后有时间给大家一一介绍基金委里的各种会议。
现在要开的是学部工作会议,也可能提前一点在初筛的过程中开,主要议题就是按照委里的要求部署学部工作。提醒大家该做什么,怎么做,委里有什么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包括杰青初评会时间,杰青答辩会时间,面上等项目的评审会议时间,批准项目信息系统录入最后时间。这几个时间节点是硬性的,没有商量余地。会议是要准时开始的,所有前期工作必须在时间节点之前完成,绝对不能出任何差错。
还有一些软性时间节点没有那么严格,比如同行评议发出时间,评议意见回收时间等。其实前面就有一个申报截止时间节点,所以说在基金委工作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就像有个鞭子在后面赶你,不知不觉几个时间节点一到,一年就没有了,下一年还是为着那几个节点忙碌着……年复一年,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除草,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收割,一切都已经为你安排好了,除非你不干了。
学部工作会议开完以后科学处也要开个会,内容更具体,任务更明确。科学处领导召集手下几个项目主任和兼聘人员介绍今年的情况,以及后面怎么做好专家指派工作,其实学科处的人不多,开会没那么正式,主要是给新来的兼聘人员培训一下,有问题也会随时沟通解决。
2. 项目分组
内容相近的申请项目分到一个组里,我们叫做打包,也叫分组。
委里有规定一个学科给专家的项目不超过15项(不包括重点杰青等),全委不超过30项。所以我们的包裹不能大于15。
这个活多长时间干完?大约也是一周吧。这是件技术活,你的专业水平有多高,知识面有多宽马上就要暴露了,并不是所有的申请都可以从标题中轻易判断的(当然对你熟悉的专业要容易些),有时要判断哪些项目是同类的还需要仔细研究摘要甚至申请书里的内容。
打包是为了方便送审,需要评议专家从一批内容相近的项目中分出好坏来,以便我们择优录取。
内容相近,申请者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同行,他们有着明显的竞争关系,你上了我就危险了,所以同行是冤家一点都不假。但是有一点请放心,我们不会让有申请的人做评审专家的(回避同学科同类型),以免他为了抬高自己而打击别人。
有一点我想提醒大家思考,很多毕业的博士工作以后开始申请课题,如果你不想着开辟一个新的方向或领域,而是沿着你的博士论文的方向去做,是很容易和你的导师竞争到一起的,你看看有多大胜算?还有师兄弟也有可能打包到一起去的,特别是那些桃李满天下的科学家们的弟子。
其实导师培养你不是为了你以后去走他的老路和自己竞争,学好了本领是要新开炉灶的。有些同单位、同方向的申请也很容易打包到一起,这是为了公平起见,也是为了找专家时方便(评议专家回避本单位申请)。
打包很累,很辛苦,电脑屏幕上的字很多,也很小。早上八点坐到下午五点,为了赶时间,除了中午吃饭,几乎没有休息,虽然当年打游戏也有过这样,但感觉咋就不一样呢?
打包很快干完了,接着开会。
3. 指派
下面的会很重要,是布置如何指派专家。
指派专家的工作最关键,基金委需要通过专家的判断来决定哪些项目值得资助,选好专家直接关系到评审质量。
目前基金委采取国际常用办法,也就是叫做同行评议的方式来评审项目。同行评议顾名思义就是同行去判断同行的工作,这不是高考阅卷,项目申请书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你的同行最了解你申请项目的研究价值。
这个方法最大的好处是发挥同行作用,能够给出有价值的判断,在学科发展上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也有一个严重的弊端,那就是有的同行是冤家,有的同行是朋友,所以有时会遇到同行打压或是盲目支持的情况。这在国外的同行评议中也会遇到,也曾遭到严重质疑。美国国会曾经花钱请咨询公司评估美国基金会同行评议的利弊和必要性,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虽然同行评议有着明显的弊端,但在目前没有更好办法取代它的情况下建议继续采用。基金委所要认真研究的就是如何从操作层面扬长避短,积极利用同行评议的优势,尽量避免其负面作用。
什么样的人能够作为评审专家?
首先评审专家需要具有足够的学术判断力,这些人基本上都在我们的专家库中,这个专家库是个动态的,会不断有新的专家加入。
那么如何进入我们的专家库呢?
一般的判断是承担过基金委的项目,也有一些大人物未必获得过基金但学术水平高也会在库中,还有一些在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工作愿意为基金委评审的专家,甚至还有一些可能是属于业界的。
总之承担过基金委项目的是评审专家库的主体。基金委的专家库目前大约有8万多人(这个数据增长很大,现在应该至少有几十万了),但常用的专家只有4万多人。这个库里的专家也有大小之分,被认为是大专家的基本上要承担过重点或杰青一类的项目,如果只是承担过青年或面上项目的一般是小专家(也会有例外,有些只做过面上项目的也可能水平很高,往往取决于基金委的了解)。
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会采用大专家和小专家结合,大专家判断力更强,可以更好的把握方向。也许有时真理确实掌握在小人物手里,小专家也需要多锻炼多参与,他们都是基金事业的中坚力量,应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采取大小专家结合还有一个考虑,就是大专家的数量有限。按照基金委的规则一般小项目(面上,青年等)采用3 X的评审模式,就是最少需要找3个专家,一般最多找5个专家,每个学科情况不同,需要根据学科规模酌情处理。
大项目(重点,杰青等)至少需要5名专家评审,有的学科甚至找7个专家。这样算下来我们专家库中的专家数确实比较紧张,只用大专家数量肯定不够。
近几年基金委的申请量增长的速度远大于专家库的增长,因此越来越感到专家不够用,我们对每个专家评审的项目数还有限制,因此有时要找到足够数量和水平的专家还颇费脑筋。
同行还可以分为大同行和小同行,有时会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站在别的视角上的专家评价项目的意义和价值,避免小同行之间互相自娱自乐。还有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回避,回避包括同单位的(不可能评审自己单位的申请),有矛盾的(申请人可以提出三个回避专家,一般都会满足,基金委知道的也会尽量避免),师生关系的,亲属关系的,还有其他可能导致不公正评价的(包括可能故意打压和盲目支持的)。回避问题很复杂,不可能做到天衣无缝,滴水不漏。
4. 指派专家是评审工作的核心
指派专家是评审工作的核心,因为需要最大限度的获取不带偏见或各种人为因素的项目评价意见,以确保最终能够公平公正的资助那些最有价值的项目。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不但基金委需要努力,整个科技界也需要倡导一种和谐的文化和环境,确保基金事业健康发展。
指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最后还需要和学科领导一起讨论,以确保指派没有大的问题,基本要在五一前把评审通知发出去。这里说的是数量最大的小项目(青年,面上,地区),而重点,杰青还需要提前,因为它们还需要进行答辩。
来源:本文是一位曾经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任流动编制项目主任的学者发布于科学网的长篇博文。作者陆续介绍与解释基金项目评审中的各个环节与部分评审原则,如基金委体制编制,基金评审过程,批准基金管理方式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