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自网络,深谢!
“大河早新闻”的一个标题,把我惊到了:
广西一高校花1.31亿科研经费,零成果。
标题的字面意思是,这家高校花了1.31亿的科研经费,没有搞出一项科研成果。
换句话说,这1.31亿的巨额经费,白花了。
若真是这样,至少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这家高校有骗取钱之嫌。
二是这家高校科研水平太差。
事实是啥呢?
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31亿元,实施科研项目862个,实现成果转化0个。
请注意,事实是“实现成果转化0个”。
“0成果”和“成果0转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打个比方,“0成果”的意思是,花1.31亿建了个苹果园,一枚苹果都没结。“成果0转化”的意思是,花1.31亿建了个苹果园,苹果结果了,但一个都没卖掉,一分钱没挣。
两个不同的问题,原因不同,解决思路和方案也不同。
媒体用不同的标题,带来的影响也大不一样。
若遇上只看标题的读者,就会让读者产生误解,怀疑高校骗经费和科研水平太低。
若是比较严谨的读者,看了正文发现“文不对题”,既可能产生困惑,又可能对媒体的编辑水平甚至公信力产生怀疑。
新闻是媒体与读者的沟通,任何错误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产生的实际损害,往往难以估量。
就像前几天被热议的抗洪战士照片,即使媒体道歉和更正了,不良影响也很难挽回。
通常来说,虚假、错误信息的传播范围,要比道歉和更正信息的传播范围广得多。
很多看到虚假、错误信息的读者,常常很难看到道歉和更正信息。对他们来说,错误和不良影响就会长期甚至永远存在。
媒体上的错误类似,很常见。
为啥媒体常犯类似错误?
原因至少有四:
一是不懂沟通。
客观地说,媒体中懂沟通的人,并不多。
懂得误解源于误导的人,更少。
二是缺乏专业知识。
“成果”和“成果转化”就是两个略显专业的概念,不懂的人,就容易混为一谈。
三是故意混淆是非。
赵高之后,“指鹿为马”已成积习。
四是态度马虎。
“差不多”思维在中国源远流长。敷衍了事、应付差事是国人做事常态。
“大河早新闻”这个问题,主要原因可能是缺乏专业知识和态度马虎。
其实仔细看下正文,就应该能发现问题。
但这个标题,却在报道中出现了两次,令人困惑。
此类问题,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我们的日常沟通,也常常因为缺乏某些专业知识,无意中传播一些错误信息,导致有形或无形的损失。
讨厌此类错误的朋友,四个建议供参考:
一要多学习沟通。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很多时候,沟通可以决定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
沟通越好,运气越好。
二要实事求是。
任何时候,不要歪曲事实、颠倒黑白甚至指鹿为马。
有些真话可以不讲,但讲出来的一定是真话。
三要培养严谨的习惯。
敷衍了事、应付差事终将害人害己。
四要认真核对。
比如“大河报”这个标题,若认真核对正文,并查询关于“成果”和“成果转化”的相关资料,错误应当可以避免。
所有误解都因误导。消除误解,从精准沟通开始。
附:
1、在中科技成果转化难、科研转化率低确实长期存在。《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9%。与之相比,广西一些高校零转化率、0.71%的转化率更显低迷。
——王石川《提高成果转化率“做有用的科研”》(《中国青年报》2023年8月9日)
2、所谓科技成果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活动中通过复杂的智力劳动所得出的具有某种被公认的学术或经济价值的知识产品。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把科技成果的含义界定为:对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实验、研究试制或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
——头条百科
3、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头条百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