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博士生一班,
班级共45人,
一作发表论文共计63篇,其中SCI一区39篇,
SCI二区12篇、学科顶级会议12篇。
主研科研项目26项,
大赛获奖13项,
一作发明专利7项,
校级评优累计23人次。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博士生1班,由45位热血青年组成,其中党员30名,团员15名。他们,不仅是科学研究的探索者,更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将青春的激情与科研的坚韧编织成一首时代的赞歌。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科学的殿堂中不懈探索,为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01
乘风破浪,攀科研高峰
博士生1班以党员为骨干,构筑了班级一体化管理模式,如同在广袤的知识海洋中,每一个研究小组都是一座灯塔,照亮彼此的科研探索之路,引领着彼此向科学的海洋前行。
“我们形成了一套以支部建设为核心,以党团活动为载体,以科研探索为根本,以振兴国家为导向的党、团、班一体化班级管理模式。”班长吴轩光介绍,每两周一次的会议不仅是知识的交流平台,更是心灵的碰撞与融合之地。“建立角色轮换制度,让同学们在不同的岗位和角色中尝试,既可以增加经验,也有助于挖掘自己的新兴趣和潜能。”
正是这样的实践,让博士生1班成为了一个紧密团结、充满活力的集体,每位同学都清楚地知道自己肩负着何种责任,班级凝聚力引领他们在科研领域不断前行。
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班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高水平论文、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每一项成果都是班级同学背后付出的努力与汗水。吴轩光自豪地分享班级同学获得的成绩:“本学年,班级同学以一作发表论文63篇,其中SCI一区39篇……”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他们科研热情的最好证明,也是他们团队合作精神的生动体现。
“在学院领导和老师的支持下,班级与多个研究所和头部企业的部分党支部建立了合作。”吴轩光说:“在机制建立并实行一段时间后,我们将班级分为了几个小组,以提高班级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全班同学拧成一股绳,在科研领域乘风破浪。
博士生1班已经发表的期刊论文
02
红岩先锋,传承红色精神
在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博士生1班的心中,“红岩先锋实践团队”不仅是一个团队的名字,更是一种信念,一种力量。
2021年,在学院党委的指导和支持下,班级获批“红岩先锋”研究生党支部项目,博士生1班将传承红色基因融入日常学习和科研之中,在这里,红色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呼唤。
参观重庆市自然规划展览馆
红岩先锋实践团队通过参观重庆市规划展览馆、聂荣臻元帅陈列馆,从历史的镜子中寻找前行的力量;通过听取社科院专家的讲解与“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的党课,从智者的话语中汲取智慧的光芒;通过朗诵比赛、集体读书活动,用经典的诗句与著作传承红色血脉。
参观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最有影响力的一次党团活动,是前往下庄村学习毛相林书记带领村民开辟“天路”的壮丽历程。这次活动不仅深化了班级成员的使命感,更激励着每位成员,面对困难和挑战,要有“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下庄精神”,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感悟下庄精神主题党团活动
在学院对文体活动的大力支持下,博士生1班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有着共同抱负和志向的集体。“本学年,我们参加了研究生朗诵比赛,举办了多次朗诵活动,以诵读经典的形式传承红色精神。”除了朗诵活动,他们还在学院内创建了红色图书角,举办了多场集体读书交流活动。通过阅读和交流,他们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加深了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一次次学术汇报、志愿服务,他们始终心怀赤诚,用自己的行动回馈社会。
参加研究生朗诵比赛
举办读书交流活动
03
以青春之名,续写未来篇章
在博士生1班的成绩背后,是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各级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为博士生1班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沃土。学院不仅为博士生们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让他们有机会与国内外的顶尖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还积极寻求外部资源,为学生们提供实习、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机会,让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对于未来,博士生1班有着更加宏大的计划和期望。不忘科研报国初心,积极参与新一年的科研项目申报,发表更多高水平科研论文,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对那些希望在大学中积极参与班集体建设的同学,博士生1班全体同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需要拥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用脚踏实地的态度,在大学里碰撞思想的火花,才能绽放出最美丽的青春之花。”
在这个集体中,每个人都是一颗璀璨的星辰,他们的光芒将照亮彼此的前行之路,共同创造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他们将以青春之名,执笔写下科研与梦想的新篇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