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大学获“国家重点项目”28项,中央财政专项经费约5亿元!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一流大学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在推动基础研究突破和科技人才培养的进程上,更是任重而道远。

023年,四川大学获“国家重点项目”28项,中央财政专项经费约5亿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类项目是我国支持重大科技攻关的“主渠道”,其获准项目情况是衡量高校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2023年,四川大学老师牵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类项目28项、课题71个,获批中央财政专项经费约5亿元,获批项目和课题数再创历史新高。

023年,四川大学获“国家重点项目”28项,中央财政专项经费约5亿元!"

这一成绩,正是川大百廿积淀、孜孜以求的结果。

时间回到1896年,一颗名为“四川中西学堂”的种子,在川蜀大地破土而出,开启了西南地区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

此后历经百廿峥嵘,川大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办学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在一代代川大人的开拓探索中,学校积沙成塔,直至今日逐渐筑起学科建设的高峰。

学校学科设置覆盖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学科4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4个,58个部省级重点学科。在ESI学科排名中,20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6个学科稳居全球前1‰

023年,四川大学获“国家重点项目”28项,中央财政专项经费约5亿元!"

近年来,川大还大力实施“学科跨越发展工程”,充分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以“学科振兴计划”助力老牌学科继续焕发活力,以“学科攀登计划”推进优势学科保持强劲势头,以“学科发展计划”驱动新型交叉学科开拓创新,努力构建起构建起充分体现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内涵和特征的学科体系。

以此为引领,川大肩负着“集思想之大成、育国家之栋梁、开学术之先河、促科技之进步、引社会之方向”的历史使命,在发展路中书写了一页页浓墨重彩的科研篇章。

023年,四川大学获“国家重点项目”28项,中央财政专项经费约5亿元!"

四川天府锦城实验室。图源:成都科技

仅以2022年为例,学校全年到校科研总经费突破35亿元,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过620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再创新高;学校组建或牵头建设的四川天府锦城实验室全国首个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重要创新平台正式建设。

学校大力推动“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项目实施,尤其是医工结合取得重要进展,获批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医工结合)“挂帅”高校;学校自主研发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威克欣成为全国高校首个获批紧急使用的疫苗,研发设计的便携式快速核酸检测仪以科研应用方式进行小批量临床试用。

023年,四川大学获“国家重点项目”28项,中央财政专项经费约5亿元!"

川大研制的世界首台能同时实时在线检测与分析聚合物阻燃性能、真实燃烧行为与阻燃机理的科研仪器

一个个突破,一次次腾飞,是四川大学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强有组织科研,精心策划、精准动员、精细推进,加快完善重大重点项目校内组织和培育机制的结果,同时,亦离不开背后“大平台”的支撑。

学校现已建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等一系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形成了高水平的“科研矩阵”。

023年,四川大学获“国家重点项目”28项,中央财政专项经费约5亿元!"

在川大科研争先的道路上,最为耀眼的是一位位埋头奋进的川大人。研发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心源性卒中防治生物可降解卵圆孔封堵器的张兴栋院士,带领研究团队创造性地解决高分子材料加工领域多个世界难题的王琪院士,创造了第一个中国本土研究工作被国际人名反应专著命名的有机人名反应的冯小明院士,30多年潜心研究攻克高分子材料无卤阻燃化技术难题的王玉忠院士……每一段潜心攻坚、矢志钻研的故事,都是川大勇攀科研高峰之路上的缩影。

023年,四川大学获“国家重点项目”28项,中央财政专项经费约5亿元!"

(图片依次为张兴栋院士、王琪院士、冯小明院士、王玉忠院士)

截至2023年1月,四川大学已经汇聚了由23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领衔,包括上百名国家级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在内的一流师资队伍。他们不仅是川大科技创新的开拓者,也是提携后学的领路人。

有了他们的引领,川大学子们也可在学术的海洋里尽情徜徉——

023年,四川大学获“国家重点项目”28项,中央财政专项经费约5亿元!"

本硕博都在川大深耕的贺锐,在导师赵德威的带领下,和“1cm²的电池”较上了劲。如何在更大面积的全钙钛矿叠层电池上实现更高的转换效率?为了解开这一难题,他不断尝试攻关,最终在2022年与课题组团队共同创造了1cm²的全钙钛矿叠层电池的世界纪录效率;今年早些时候,他还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发表了一篇关于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最新研究进展的论文,引起广泛关注。

023年,四川大学获“国家重点项目”28项,中央财政专项经费约5亿元!"

来自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的沈崇榕,同样是一位本硕博都就读于川大的“川三甲”。她与团队聚焦于革兰氏阴性菌外膜形成的机理研究,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终于取得了成果。今年9月,团队的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为突破细菌防御屏障开发新型抗菌药物带来新的曙光,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之一,正是沈崇榕。

近年来,像这样的“科研之星”正在源源不断地从川大走出,他们将青春投入学术科研,用科创诠释使命担当,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着青春力量。而作为他们砥砺向前的“最大底气”,四川大学也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四个面向”,不断推进科研创新水平提升,向着更高处攀登。

关注“四川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四川大学官网/官微、最佳大学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6日 下午5:51
下一篇 2024年4月16日 下午6: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