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为什么无法安静搞科研?(高校为什么无法安静搞科研呢)

文 | 李斌(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开会、写本子、报销、卷考核、卷教学,这是青椒们的常态。为什么这么累?为什么无法安静地搞科研?

有很多观点:1.现在什么行业都要卷!2.学校考核与排名的必须。3.改善个人待遇……

但似乎并没有说到本质上。很多老一辈的教师说,以前还可以安安静静做学问,现在难了。

我在高校也十多年了,今天突然感到,问题的症结在于,现在科研的级别不同了!

(1)从国内到国际。近20年来,咱们国家科研水平发展迅速,Nature、Science 、CellPNAS等等刊物都是常客,科研已经从实现国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逐步卷到国际领先、全球首创。

(2)从理论到实践。从论文和科研成果来看,我们不止在理论上有新的探索,更是在各种实验、工程应用领域取得了大量突破。而这种突破,都是需要大实验室和科研经费的支撑。那么写本子和报销就成了不可避免的常态。

(3)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协作甚至大兵团作战。只要看一看理工科论文的署名,就很容易发现,单人署名的论文已经越来越少。理工医体农的论文,几个作者是常态,几十人也不奇怪,上百人也时有发生。虽然一个人可以梳理学术史,可以做数学推导,可以做idea级别的创新,但是从idea到实验验证,往往需要大团队协作才能完成。因此,大型团队的组建和高效运行是很关键的。大团队自然需要大经费、大设备的支撑。不申请大经费,不搞好政产学研的一体化,怎么能获得社会资源的支撑呢?

如果说青椒卷的是本子、项目、教学、报销,那么作为大团队的老一辈掌舵者,则更卷!团队大牛们要卷的是方向,是团队建设,人才选拔,梯队建设,大项目申报,企业孵化,向国家建言,向社会服务……还要在国际上打开局面。只是大牛们太忙,没有时间上网吐槽,也不好吐槽。团队越大,风险越大,方向的把握至关重要,平台的建设也是繁琐不堪。

有人曾说过,科学家是最扁平化的团队。很多学术大牛,再忙也会在一线拼杀,还要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并不像企业老总那样神秘不见。

我在美国访学的时候, 和哈佛两位即将毕业的博士聊天,感到他们也很焦虑未来的职场,非升即走让他们也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多年过去,他们仍在assistant professor(助理教授)的路上,在不同高校间腾挪。现在想来,这正是类似于企业家的成长,多在基层锻炼,在不同的部门锻炼,建立广泛的学术联系的过程吧。

竞争与合作,恰如战争与和平。没有竞争,大家都懒得去验证一个理论、一个实验结果的正确性。竞争是为了更好地合作。要合作,就要开会,线上线下、国内国外,团队内外部的协调都需要讨论。这是国内外都一样的。国外的私立大学,往往还要顾及捐赠人、校董的各种要求,各有各的好处,也各有难处和麻烦。

天上不会掉馅饼,国家的科研经费怎么分配,确实要靠基金本子来说服别人。至于其他的资金来源,当然也可以走结合市场运作的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0日 上午8:36
下一篇 2024年4月10日 上午8:4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