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中的“五大振兴”之一,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缺乏人才,缺乏适合乡村发展的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难题之一。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朱晶建议,可借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实施“教育部直属农业大学农科生公费教育”政策,并通过多部门协同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创新培养体系、强化情怀教育,以及配套就业优惠政策等途径进行全方位保障。
朱晶,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受访者供图
乡村振兴需要高质量人才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出数字乡村建设的概念;推进实现“两新”,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文件还指出:乡村发展要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和农村电商等产业。
朱晶表示,无论是数字乡村建设,抑或重点发展产业,无一不对农业人才在“懂技术”和“会管理”方面,提出了更新的诉求和更高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要人的参与,更迫切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精尖、高质量和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引领。”
文件亦明确指出,要启动“神农英才”计划,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朱晶说,“简而言之,乡村振兴要想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高质量涉农人才的培养和塑造无疑是重中之重。”
在人才培养中,农业高校承担着为乡村振兴输送各类高质量农业人才的历史使命。朱晶介绍,“在新时代,中国的农业高校在招生制度、培养模式和就业保障等各个方面不断改革、尝试和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和突出成绩。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第一,办学方向趋向多科性和综合化,第二,招生定位进一步拓展,第三,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质量显著提升,第四,实现就业渠道畅通化和多元化。
涉农人才培养仍面临挑战
不过,朱晶表示,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农业高校的涉农人才培养仍面临明显挑战,影响了其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发挥。
首先,在招生质量上,农业高校招生吸引力偏低,农科专业生源质量偏弱。朱晶解释,“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在招生信息和渠道方面,大量考生对涉农学科和专业不甚了解,涉农专业和报考学生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本科生招生方面,农业高校涉农本科专业招生相对困难,第一志愿报考率低,录取分数相对偏低,平均录取成绩排名远低于学校总体排名。在研究生招生方面,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本校优秀本科毕业生外流现象严重。这都使得农业高校涉农本科专业招生规模和生源质量无法满足国家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需求。”
其次,在就业意愿上,毕业生择农就业意愿相对较弱、为乡村振兴服务的积极性有待得到更多激发。朱晶说,“虽然农业高校涉农专业年终就业保持在90%以上,但毕业生就业选择农业行业意愿不高。农村工作精力投入大,环境艰苦,就业前景差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大量涉农专业毕业生都努力远离乡村,希望进入地级以上城市就职。与此同时,就业单位方面,基层涉农事业单位用人体制机制相对固化,竞争和流动机制不完善等也一定程度上影响毕业生择农就业意愿和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第三,在培养过程中,具有针对性的农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不够清晰,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设计,影响服务乡村振兴的匹配度。朱晶解释,“高校课程设置主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内生逻辑和社会需求的外在逻辑。当前高校课程设置主要以知识和科学为主线,农业高校虽然也会根据‘三农’需求安排课程设置,但在人才培养分类化和差异化、特别是针对性提升学生的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能力仍然滞后于乡村振兴中的重点产业发展需求。”
免费师范生模式值得借鉴
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人才必须先行。朱晶表示,在加强农业高校涉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同时,也同时需要探索新的招生类型和培养模式。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参考教育部的免费师范生办法。这项政策自2018年实施以来,师范专业吸引力明显回升,师范生生源数量充足,质量有所回升。
为培养高层次乡村振兴人才,朱晶提出,可借鉴2018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实施“教育部直属农业大学农科生公费教育”政策。
朱晶介绍,在当前,已有一些省份在本省实施了“公费农科生”招生类型,如山西、山东、四川等。但目前尚无教育部部属高校的“公费农科生”招生类型。
“事实上,‘公费农科生’的招生类型定位不仅是培养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更重要的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高层次的乡村振兴人才,”朱晶说,“因而,作为培养涉农行业领军人才的主力军,部属高校应当成为‘公费农科生’政策的推动力量和践行主体。部属高校可与现有各省份‘公费农科生’政策统筹兼顾、分类实施,如前者主要为县级及以上乡村振兴部门输送人才,后者主要为乡镇及以下基层农技推广输送人才。加大扶持、情怀教育和就业保障,促进‘公费农科生’政策实施的推进措施。”
四项建议促进“公费农科生”
如何借鉴和实施涉农人才的公费培养计划,朱晶提出了四项建议。
首先,建立“公费农科生”专项计划,明确就业优惠政策。朱晶建议,“国家每年设立一定数量的‘公费农科生’专项计划,并纳入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急需紧缺的涉农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明确招生对象及报名条件。对录取学生免学费、免住宿费、补生活费,同时对培养高校增加生均拨款(补充学费、住宿费等)。明确学生毕业后入编入岗优惠待遇、履约服务年限及履约管理规定。”
其次,构筑“公费农科生”多部门协同保障机制。朱晶表示,这需要“细化责任与分工,建议教育部门牵头负责‘公费农科生’招生培养、就业指导、办理派遣等工作;农业农村部门牵头负责‘公费农科生’落实岗位、履约管理等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落实‘公费农科生’专项招聘政策等工作;机构编制部门负责在核定的职工编制总额内落实“公费农科生”编制;财政部门负责落实相关经费保障。”
第三,加大“公费农科生”扶持力度,创建多层次、全方位培养体系。朱晶说,“一方面,加大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加‘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经费’和‘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经费’投入,设立农科专业教学实习实践专项经费,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农场建设,切实提高农科专业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从乡村人才振兴战略需求出发,明确人才需求规模、结构、层次、布局,完善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科人才各自要求,分别由研究型、教学科研型和农业高职院校等培养主体承担。”
第四, 强化“公费农科生”情怀教育,并配套良好的职业发展。朱晶解释,“一是加强公费农科生‘一懂两爱’三农情怀教育,着力培养其强农兴农的使命感,坚定其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决心。 二是为公费农科生继续深造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公费农科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学校可以录取其为农业硕士生,既可在职攻读,也可硕士毕业后继续履约服务年限,鼓励支持其终身服务‘三农’;三是注重公费农科生个人发展持续跟踪,对其在校学习、就业情况及未来职业发展等开展调研,促进‘公费农科生’政策优化及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付春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