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学技术奖是广西科技界的最高奖项,表彰为广西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和组织。日前,由我所主持完成的“《广西植物志》(第三至六卷)编研”项目荣获2022年度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此殊荣,体现了我所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与保护利用这一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广西植物志》的编研历程
我所以开展植物分类研究工作起家。自1935年成立时起,编写《广西植物志》就成为了创始人陈焕镛先生的心愿。为此,我所不断开展广泛的植物科考、植物标本采集与研究工作,建成了华南地区第二大植物标本馆——广西植物标本馆(IBK),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植物学研究人才。直至1981年,《广西植物志》编研条件基本成熟,经向主管部门申请,《广西植物志》编研获准立项,于是由我所牵头的《广西植物志》编研工作正式开始。
我所李树刚先生和梁畴芬先生布置《广西植物志》编研工作
(前排左起:李光照、韦裕宗、李树刚、梁畴芬、文和群、何顺清、黄德爱; 后排左起:韦毅刚、韦发南、刘演)
我所组织开展的部分野外科考
十年磨一剑,《广西植物志》第一卷终于在1991年3月正式出版。该卷收载了裸子植物(按郑万均系统)和被子植物的木兰科到桃金娘科(按哈钦松系统),共84科353属1521种(含种下等级),绘制图版356幅,含982种,占收载种类总数的64.6%。这一成果荣获1994年度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广西植物志》第一卷及荣获1994年度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奖状
又经过10多年的协力编研,《广西植物志》第二卷于2005年正式出版。该卷收载被子植物的野牡丹科至荨麻科,共38科338属1556种(含种下等级),绘制图版358幅,含861种,占全卷收载种类总数的55.3%。这一成果荣获2008年度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广西植物志》第二卷及荣获2008年度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荣誉证书
此后,为加快《广西植物志》编研步伐,我所加强了野外调查采集工作,并与国内各大标本馆同步开展植物标本数字化建设,系统梳理了物种多样性最新资料,于2010年完成了《广西植物名录》的编研出版。在此基础上,又分别于2011年、2013年、2016年和2017年相继完成了《广西植物志》第三卷、第六卷、第五卷和第四卷的编研出版。至此,先后联合区内外28家单位的101位研究人员和43位绘图人员共同参与,历经36年、五代人接力,共计6卷1千多万字的《广西植物志》全部完成编研出版。
《广西植物名录》
《广西植物志》第三至六卷
《广西植物志》的特色与创新
《广西植物志》首次系统完成广西植物的物种编目,收载了信息最为系统和完备的广西植物种类;编写方法突破同类志书的传统模式,检索表和特征集要紧密配合,编研体例有着明显创新;物种编排的系统性强,便于读者检索相关分类群;物种的分布、生境和经济用途等与我区实际相结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广西植物志》的应用价值
《广西植物志》科学回答了广西大地“有啥植物?”“生长在哪里?”“长什么样并如何区分它们?”以及“如何利用?”等有关广西植物资源研究、保护和持续利用的最基本问题,是首次全面、系统描述广西植物多样性的大型志书。
《广西植物志》不仅是广西及中国南方生物资源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多样性编目和制定保护措施的最根本依据,为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国土整治、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发展规划、农林综合发展、轻工、医药等诸多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更是生命学科及其它相关学科的重要基础。此外,《广西植物志》对地方政府科学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对相关行业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广西植物志》第一至六卷(全)
广西植物多样性研究未来可期
随着我国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广西植物志》将进一步发挥其应用价值。我所也将继续秉持初心和使命,不断加强植物资源调查研究与相关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结合多学科研究手段,持续更新广西植物多样性编目数据库。同时,我所将依托广西植物标本馆建设,构建野生植物图像库,研发野生植物精准识别系统,编研具有更高水平、更大影响力,融合大数据、新媒体技术的《广西植物彩色图志》,为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提供更全面详实的科学依据,为壮美广西、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