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所韦毅刚研究员团队与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的Alex Monro博士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LOS ONE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中国洞穴植物多样性的探索”(Discovery of a diverse cave flora in China)。韦毅刚研究员是该论文的通讯作者,Alex Monro博士和我所符龙飞助理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这是该团队继在美国植物学会2012年年会上以Poster的形式展示相关科研成果以来的又一重要科研进展。
洞穴作为喀斯特地区的特殊生境,其丰富的植物多样性长期以来都未被人们引起足够重视。该研究主要基于2009年韦毅刚研究员与Alex Monro博士联合申请获批的英国皇家学会项目“穴居性楼梯草属植物的系统进化与生物地理学研究”(Systematics and biogeography of cave-dwelling Elatostema)、温放研究员获得的两项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国植物园联盟建设”项目 “中国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试点)计划”课题之 “华南(广西)本土植物清查与保护”子课题等的资助。在2009–2015年间,中英双方合作对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洞进穴行了大量联合野外考察,获得了详尽的第一手资料,先后发表了洞穴植物新种29个,在桂林植物园和永福金钟山建立了喀斯特洞穴植物保育基地。
本研究对中国西南地区的61个喀斯特洞穴进行了详细调查,记录严格的穴居性维管束植物418种,其中31种(7%)为洞穴特有种,37%为中国特有种。基于物种积累曲线(SAC)模型推测典型的洞穴分布植物种类在529–846种之间。研究还评估了61个喀斯特洞穴生境的受威胁情况,发现超过半数的洞穴受到了人为活动的干扰,主要来自于旅游,农业和矿产开发。最后,该研究通过对其中14个洞穴的光照强度进行测定,发现所涉及的穴居性植物物种在低光强的光合作用适应范围可能比以往研究所记录的更低。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由于人口快速增长以及工业化发展带来的薪柴和能源需求,中国西南地区的森林遭到了大量破坏。该研究结果推测了洞穴植物曾生长于森林林下,由于森林砍伐而消失。这一发现使得对中国西南喀斯特洞穴以及所分布植物类群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广西凤山县扬子洞(8个植物新种的模式产地)
论文相关研究图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